隨著社群媒體近年來的蓬勃發展,網路社交亦隨之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探索個人在網路上的身分/性別展演,也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11月4日的傳播管理講座,邀請到成功大學台文系助理教授王右君,以「網路上的性別展演」為題,分享她豐碩的研究成果。
曾就讀中山傳管所,但後來決定至國外追夢,王右君戲稱自己是一個「落跑學姐」對學弟妹分享經驗。帶著親切笑容和溫柔嗓音,王教授首先以網路研究的早期論述─後現代主體論述─看網路的本質,歸納出幾個重點:虛擬/真實(real/virtual)、身分嬉遊(identity play)、性別越界(gender crossing)、去/身體化(dis/embodiment)、去社會情境(dis/embedding)。早期研究主要在回答以下問題,網路究竟是真實世界的斷裂或延續?是既有權力的複製或顛覆?還是一個烏托邦或反烏托邦?
為尋找有別於過去的研究題旨,王右君從既有知識基礎出發,利用她豐厚的文化研究背景知識,初步探索交友網站及電子佈告欄論壇(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建立問題意識,接著回顧文獻找出相關理論,進而考量研究的可行性和品質,研究對象也必須加以釐清;以「網路交友平台上的女性自我敘事與性別展演」研究為例,只聚焦在「自我介紹」的文本分析,偋棄照片及其它資訊的分析。王右君也提到,沒有理論是為研究題目量身訂做,無法單純援引、挪用至研究中,必須修正或接合幾個理論,建立合適的方法論。
接合Judith Butler、Jacques Derrida與Michel Foucault的後結構主義,和Erving Goffman、Mead的微觀社會學取徑,王右君提出網路上身分/性別展演研究之方法論,核心論述如下:性別身分於展演行動中構成;在網路社交空間中,話語可作為展演性別的言語行動(speech act),意即個體在發出言語的當下,同時達成某種效果或行動,因此性別/身分的建構常透過言語行動完成。這種言語行動具有話語引述性(citationality),意即當下發出的言語往往引述前行語言,而前行語言的象徵力量因被操演無數次而具備某種效力。此外,言語行動是依境而生的,個人會因不同情境而選擇不同的發言位置(footing),呈現當下處境的自我定義、欲望、信仰、感知和意圖。
由此可知,性別並非先驗律法,而是建構於日常生活若干肢體或言語行動的反覆操演之中。網路上的暱稱、對話、用語及敘事都是展演性別的言語行動,例如同志論壇中常見暱稱為「葛格」或「底迪」,前者代表較陽剛的男性,後者代表較陰柔氣質的男性,因此個人在命名時,就展演自身在性別光譜中的位置。這又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個人是依據什麼展演其性別形象呢?王右君提到「反身性的自我展演」概念,個人會以(欲望)他者的觀點,想像合宜或可欲望的性別化自我。例如:在自我介紹中提及自己是個會做菜、愛家的新好男人形象,即是想像有區隔化的觀者(the segregated audience)會被此敘事吸引。
王右君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女性在交友網站或男同志在BBS論壇的性別展演行動,都映照出日常生活空間與其秩序,女性引述或拼貼整個社會中對女性的論述(傳統價值、女性主義及流行文化論述),而男同志則因其團體內的性別光譜、主流及非主流的男同志形象,作為展演性別的素材。因此網路空間符合Foucault所提出的異托邦(Heterotopia)概念,創造幻想,使我們居住的真實空間顯得不真實,另方面仍反映日常生活空間的秩序、價值、意識形態。
這堂理論密度極高的傳播管理講座,講者深入淺出解釋抽象的理論概念,同學們都收穫良多,增進同學對網路文本研究的了解與興趣。傳管碩一林瑋庭表示:「學姐對網路文本研究非常新穎有趣,也增加我對這個領域的研究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