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觀察到社會中理論和實務脫節的現象,身為大學教授的鍾蔚文憂心地表示:「整個社會崇尚的只是建立大學、成立學系、開設課程、進行研究,投注了大量的經費,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研究報告束諸高閣,我們的學生在學校閱讀這些論文,但是畢業的時候也許從來不會去參考這些論文。」在不斷思考自身角色定位,和所擁有的知識對這社會到底有什麼影響,多年來經歷著「認同」的焦慮,然而,這麼多年以來的探索,他發現學校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如果學校所傳授的知識是不能解決問題、沒有回到日常生活裡面,不是實務知識的話,它是沒有價值的,只是一群躲在象牙塔裡面的人自己玩的玩具而已。」鍾蔚文表示。這也觸發了他,多年來艱辛地尋找到底什麼是「實務知識」,而過程可歸結成演講的五部分:第一、從蘇格拉底談起;第二、從蘇格拉底主義到馬基維利主義;第三、從馬基維利主義到玩物學;第四、到底什麼是實務專家;第五、為什麼學校教育沒有用。
從蘇格拉底談起:個人主義的知識觀點
蘇格拉底訪問雅典街頭各行各業的專家,想了解各領域的實務知識,但人們都無法說出具體的東西。在蘇格拉底心中,「知識」是具體歸納出來的原則,是由概念、理論所組合而成,並儲存在人類腦袋裡面的,這影響了幾千年以來西方的學院發展。學校教育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發現這些理論。
這種知識觀主張,專家的知識結構像一座冰山,露在水面上可見的是「明識」,而水面下的(尚未揭露出來的)則是「默識」,研究專家的知識結構就是找出知識的全貌。專家擁有豐富的事實性知識(Facts)、基模紮實而結構分明,且具備理論能力,即洞悉表象後面的深層結構(默識)的能力。即使是主張實務,偋棄理論的人,背後也不可能沒有理論、深層結構。
從蘇格拉底到馬基維利主義:知識與個人的典範轉移─集體知識
馬基維利是知識、文明成長的動力,因為知識非常重要的成分就是人們利用別人,而專家就是懂得利用別人的人。過去研究者對大猩猩進行田野觀察,發現大猩猩之所以被說是次於人類最聰明的動物,是因為牠們是馬基維利的信徒,牠們具有組織、社會,而組織和社會的基本要件就是懂得分工合作、互相利用。
知識不是個人主義的,知識是分散到每個人當中的,引起馬基維利主義的研究。例如做研究,我們需要利用到人脈、組織知識的架構(例如:論文綱要,切割世界、組織材料的實務知識),外在環境提供了我們許多知識架構。其實人類本身的知識非常少,現代豐饒的物質文明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我們利用它們得以完成工作;人類的文明進步是源自我們藏智於環境和工具中,因此我們能夠不費心力解決問題。
從馬基維利主義到玩物學
傳統知識觀無法捕捉到實務知識的全貌,而真正的實務專家不見得會意識到自己用了什麼能力和什麼知識,並且他絕不僅利用自身知識,還利用了很多環境裡面的知識。日常生活裡面處理工作,除了許多人的幫助,我們也藉助了很多「物」,尤其是資訊處理相關的工作,物已經取代了我們大部分的認知功能,而專家就是懂得利用這些物的箇中好手。
物分為三個層次:媒介、媒材(聲音、影像、文字)、組織等。物在認知上扮演的角色是(1)儲存智能,例如Wikipedia;(2)物促成人類發現知識的行動 (epistemic action),例如九九乘法表,讓我們算數更容易;(3)工具提供了生物智能(naked mind)無法具備的智能,例如,電腦;(4)工具加強和改變個人心智,例如網路超文本所造成的零碎化思考。
到底什麼是實務專家:knowledge-lean vs. knowledge-rich
物越來越發達,人的能力也需要重新定義。尚未擁有實務經驗的生手是knowledge-lean的,僅用理論知識思考問題,而實務專家是knowledge-rich的,利用背後大量資料庫,看出問題的複雜性,他們具備以下特點:(1)具有高明的心智能力,有發現問題、穿透表象的能力;(2)推手高人,懂得利用人,把工作分出去;(3) 玩物的高手,懂得利用物;(4) 即興創作的能力,具有校準、知所取捨、掌握最佳時機等;(5) 與時演化的能力。
為什麼學校教育沒有用?
實務知識從來不能被教,學校提供如「履歷表」般knowledge-lean的知識無法捕捉豐富的人生和經驗。學校的知識是提供你一張地圖做為參考,但當有一天你要開車到達一個地方,你需要用到很多地圖以外的知識,如天氣、路況、路標等,這些都是要靠即興創作、靈機應變的能力,況且,從來沒有一張地圖是可以走遍天下的。
在這個人的能力需要重新定義的時代,新聞業、管理、所有工作都遇到了困境。那人們如何逆勢求勝?了解學校的教學的意義,培養自己擅於玩物、隨境變化的能力,並從實務工作中真正地去體驗和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knowledge-rich的專家。
辛波絲卡的詩<寫履歷表>,履歷表般條列的格式無法呈現完整的人生,就如同蘇格拉底式的知識觀,無法捕捉實務知識的內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