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傳專訪】
從管理顧問到大學教授 劉丁己學長的職涯之路
曾榮獲 109 學年度中山管院優良校友獎的劉丁己學長,在行銷傳播管理所(原傳播管理所)畢業後,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之後進入澳門大學擔任教授。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最後願意投身於學術界?
同學揪報考 機緣巧合成為北大博士
其實一開始劉丁己學長並沒有認真考慮過要繼續升學讀博士,是當時同樣讀傳管所的張姓同學的鼓勵,加上家中長輩外公與父母的支持,才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為善用時間,準備博士考試期間邊寫論文邊從事企業管理顧問工作,也順利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透過「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並且燃燒小宇宙,於三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論文,期間還到長江商學院任職。
▲劉丁己學長。(照片/周翊提供)
顧問就像醫生 兩重點掌握管顧技巧
劉丁己學長在管顧業工作時曾輔導過不少企業,目前也有提供政府與產學界諮詢與培訓的服務,對象從電子業、銀行業、石化業到旅遊觀光業,相當廣泛。面對許多企業與機構,劉丁己學長總結兩個重點:專業、溝通。他形容管理顧問就像是企業的醫生,有專業能力才能夠做好事(Get things done),還要具備溝通協調與直球對決的能力才能夠讀懂業主的想法,更有效率地規劃最佳方案並做出決策。
▲劉丁己學長有相當多的實務經驗。(照片/劉丁己提供)
深耕於教育界 只為讓世界變更好
劉丁己學長表示,相較於在一般企業上班,當教授的工作時間很彈性。除了固定的上課時間外,可以從事許多有意義的社會服務,像是輔導企業、在媒體發表產業分析專欄等。此外,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的劉丁己學長過去也曾想過從政,但在理解政治於各種折衝和妥協過程中比較複雜的本質後,他決定轉換跑道。學長認為,不論哪個崗位,都可以做到讓世界變好。身為大學教授,他認為有耐心且具有同理心的傾聽和對話能幫助學生,也能有效解決問題。這樣「正能量(善)」的循環,正是推進社會的一種方式。現在他仍堅持初心,擔任了澳門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以多元方式為社會發展貢獻心力。今年還入選了由全球最大出版商Elsevier與美國史丹佛大學評選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劉丁己學長目前任職於澳門大學。(照片/劉丁己提供)
▲劉丁己學長透過講座分享自身經歷。(照片/劉丁己提供)
別無他法 「獨立思考」決定生涯發展
劉丁己學長認為,是否要讀博士還是取決於個人對生涯的規畫,學歷是一種證明自己的傳統方式,但絕對不是必要方式。首先要衡量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還要考慮未來就業市場的空間和潛力,以了解時代發展的趨勢,最重要的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透過思考「主觀的意願」和「客觀的能力」間的關係,都能朝自己想成為的人更進一步。他也鼓勵行傳所同學可以將隱形的軟實力精進成有形的硬實力,像是訓練外文口語表達到純熟,減少對話中的贅詞,讓對話變的乾淨俐落等,都能為未來加分。
最後,劉丁己學長很感謝自己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或許可能有些事不如預期,但都有貴人相助才能如此順遂,並讓自己成長茁壯。未來他也會繼續堅持對的事,為世界帶來更多正面的改變。
【行傳講座】
科技時代下的新聞業 主播的全新挑戰
科技的發展改變現今各行各業的就業環境,AI的出現也使媒體產業面臨新的危機與轉機。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11月18日邀請寰宇國際新聞台丁士芬主播,以「新時代的主播挑戰」為題向同學們分享新聞從業人員需具備的競爭力以及隨著AI主播問世,科技如何一步步改變新聞播報。
▲丁士芬主播(前右)與張榮華教授(前左)及行傳所同學合照。(照片/陳美澐提供)
瞄準行業特性 選擇成為專才
丁士芬主播自南加州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畢業後,便立志進入媒體業。一路累積新聞經驗的過程中,她發現必須成為精通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才不會被任何人取代,因此她努力專研財經、國際新聞播報等需具有先備知識的領域,不僅是進入門檻高,也因這兩類新聞的受眾雖小眾,黏著性卻非常高。丁士芬主播說明,財經與國際新聞會安排領域專家在旁,與一般新聞以快速、鏗鏘有力且吸引觀眾眼球的方式不同,因此過程中需要與專家互動並訪問他們的想法,在沒有讀稿機的狀況下,十分考驗主播的主持能力。
▲丁士芬主播自研究所時期立志投身媒體業,擁有擔任記者與編譯等實務經驗。(照片/陳美澐提供)
AI主播成威脅? 科技對新聞業的影響
然而,科技逐步進入各行各業,民視2023年推出全台首位AI主播「敏熙」,開啟AI播站上播報台的先河。針對AI的威脅,丁世芬主播認為,雖然目前AI主播看似與真人仍有一段差距,但依照科技發展的速度,有朝一日AI主播的播報便能夠和真人別無二致。除了接近真實主播的播報方式,丁士芬主播也表示,AI主播不須支付薪資,也不用休息的工作模式,能夠最大化新聞的產製效益,未來可能會逐步取代電視上的主播。
▲《全球看民視》以及《民視午夜新聞》都由AI主播敏熙負責播報。(照片/截自民視新聞)
對抗科技威脅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為了不被科技取代,丁士芬主播指出,要想進入媒體業,必須具備多種能力。首先是口語表達能力,包含發音正確、準確的口音等基本功;再者是掌握豐富資訊的能力,透過有意識的閱讀雜誌或訂閱多個新聞平台以廣泛涉獵政治、產業等領域的資訊。而臨場應變則是尤為重要的能力,如丁士芬主播就曾在沒有文稿的情況下,以導播給的6個關鍵字撐過30秒的新聞。最後她提到,不管是否想進入媒體業,都要學會自然的表達想法,才能保有自身的觀點與不可替代性。
▲丁士芬主播於寰宇新聞台負責播報國際新聞。(照片/截自寰宇新聞)
新時代來臨,科技帶來改變。現今新聞業面臨的威脅不只有AI,還有不同的新聞來源,如自媒體、網路新媒體等。丁士芬主播表示,這些非電視媒體的管道不受國家通訊委員會規範,對新聞而言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觀眾也更喜歡這些獨樹一格的報導模式,因此讓電視台的處境更加艱難。有感於四面楚歌的危機,丁士芬主播認為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從業人員也需增加競爭力,更靈活地處理新聞資訊,展現AI所沒有的應變能力,才能在科技時代中佔有一席之地。
【行傳講座】
新創與行銷結合 創業之路事半功倍的秘訣
新創產業 (startup) 十年來在台灣累積4,400家,成為了一種趨勢,然而根據天下雜誌報導,這些新創產業的存活率卻僅有1%。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2月8日邀請到協助創業者扎穩腳步的雄青創業協進會羅偉特理事長,以「當新創遇上行銷」為題,向同學分享掌握行銷管理的核心關鍵及他的個人創業經歷。
▲羅偉特理事長(前右)與張榮華教授(前左)及行傳所同學合照。(照片/陳美澐提供)
忠於自我的人生抉擇 勇敢挑戰不同跑道
羅偉特理事長表示他從研究所時期就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像是曾創立活動品牌高雄新創鏈、GrouPower團購網以及親子餐廳Young Lion等,其中親子餐廳頗受網路部落客青睞。對羅偉特理事長而言,活出與他人不同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秉持著勇於挑戰的精神,不懼外界眼光,並且堅定自身的選擇,於創業後又毅然決然重回校園就讀博士班,儘管在創業和求學的跑道來回切換,也不減他勇於挑戰新創產業的熱情。
▲羅偉特理事長分享如何運用行銷分析,一手打造出頗受部落客好評的親子餐廳。(照片/陳美澐提供)
行銷助創業 掌握人性成關鍵
台灣步入少子化社會已久,多數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升高,因此,羅偉特理事長決定開設親子餐廳。準備開店的過程中,他運用內外部分析及目標客群設定,找出最適合的餐廳定位,再基於親子同樂的定位,用心裝潢餐廳遊樂區以吸引孩童,並提供生日影片剪輯服務,滿足家長為孩子慶生的需求,成為部落客大力推薦的餐廳。然而他表示創業的過程十分殘酷,稍有不慎便會面臨關門大吉,因此一開始就要透過行銷分析。此外,他透過網路團購版找受訪者進行焦點訪談來做市場調查,也經由網路邀請客人參與菜單擬定,營造強烈參與感,將行銷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
▲羅偉特理事長分享在開設餐廳過程中,如何運用行銷策略找出最合適的定位。(照片/陳美澐提供)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創業路上的觀察和學習
在新創產業深耕多年,羅偉特理事長說明,相較於高知名度的公司推出產品時,消費者會基於先前的印象購買商品,新創公司更需要行銷人員輔助去推廣產品,因此,他鼓勵同學可以去新創公司發揮所長,將自己在行銷領域的所學實際運用在實務的磨練上。此外,羅偉特理事長也觀察到新創公司必須面對的課題,他表示新創公司雖急需推廣知名度,卻苦於沒有足夠的資本去執行,唯有極盡所能發揮創意,並壓低推廣過程中耗費的資源,才能打造出適用於小公司的行銷方案。
▲羅偉特理事長統整創業經驗,傳授給同樣擁有創業夢的年輕人。(照片/截自羅偉特網站)
最後,羅偉特理事長說:「行銷就是人性。藉由掌握人性,了解消費者真正所想,才能正確將商品行銷至購買端。」他認為,真正的行銷應該從一開始的產品定價與構成著手,最後才是行銷宣傳與推廣。然而創業並非易事,即使前期準備再多仍可能失敗,因此羅理事長也鼓勵失利的人,凡事不能盡如人意,只求盡其所能,而這些都是成長的甜蜜果實。
【行傳講座】
全球化之下的華語市場 探討台灣影視論述的轉向
由於當今串流平台 (Over the Top, OTT) 興起且影劇市場逐漸邁向全球化趨勢,台灣影視的內容呈現與過往也有所不同。為讓同學更了解台劇的發展與戲劇內容的轉變,蕭蘋教授於12月19日的質性研究方法課堂,特別邀請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的楊芳枝教授,帶著她新出版的著作——《台流.華影:中國霸權下的台灣電視劇文化、性別與國族》,並以「新台劇的性別再現政治—花甲男孩、淑女養成記」為題,與同學一同探討在商業國族主義運作下,社會場域與台灣電視劇之間的交織流動。
藉由分析文本四大範疇 了解各面向如何相互影響
楊教授強調,研究者在分析文本的社會文化現象之前,必須考量其整體性 (totality),包含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四大分析範疇,並探討這四大面向如何交織。楊教授表示,社會、政治與經濟三個面向分別代表組織化的個體如特定性別與族群關係、有關生產與消費行為的過程,以及國家政策和政府的事物,而文化則由這三個面向相互影響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Raymond Williams對文化的定義「生活的整體方式 (a whole way of life)」,凡是與生產和消費意義相關的事物皆可稱為文化的一部分,像是電影與文學等。
▲楊芳枝教授講述文本的分析範疇。(照片/張可婕提供)
▲楊芳枝教授向同學介紹新台劇的興起脈絡。(照片/張可婕提供)
▲同學們聆聽楊芳枝教授聽講過程。(照片/張可婕提供)
華語市場的興起 市場論述之轉向
1980年代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期,1990年進入全球化高峰,而台灣在全球化初期,不論是音樂、雜誌等,雖然成為中國市場的跳板,也都逐步走向國際化產業。由此可見,全球化需要靠區域化進行,如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區域發展出了大中華經濟圈。然這樣的華語市場鑲嵌了政治、經濟與文化目的,以政治和文化論述分析來看,楊教授表示,在馬英九先生任職時期(2008至2016年),中國透過語言來傳遞擁抱中華文化的意涵,使華語市場達到霸權,而面對經濟國族主義,她則認為「中華性」與「台灣性」之間的協商特別重要,儘管目前趨勢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發展,仍需考量到台灣的主體性。
打造台灣國族品牌 轉向全球化市場的新台劇
接著,楊教授也分享不同時期新台劇的具體改變。2016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提出了影視政策轉向,以避免台灣文化的產製流於中國國內化,主張應振興內容、打造影視產業生態系,說台灣自己的故事,同年,Netflix進駐台灣,使新台劇開始轉型。台灣知名影視導演王小棣更創立植劇場,並提出「電視救國論」,強調新台劇作為一種公民運動,也是一種溫柔革命,在內容產製方面應跳脫政黨政治,以自由創作為出發點,多描繪溫情的小人物與公民情節,使新台劇走向以個人式的諒解與溫情主義,作為擁抱衝突、共同生活的方式來論述台灣歷史。
講座最後,楊教授以《花甲男孩轉大人》與《淑女養成記》等台劇分析新自由女性主義的情感轉向,她提到在這些新台劇中,女性角色強調了現代女性獨立自主且自我負責的特性,打破了父權所奠基的性別二元對立。而轉型後的新台劇更是跳脫了傳統思維框架,並在劇情中融入台式文化,嘗試與台灣建立連結,在打破常規性同時,以新自由主義之語言、價值觀形塑的性別政治,打造新台灣性國族品牌,開啟新的轉化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