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訂閱行傳電子報
彩色潑漆

量化結合質化分析 展現多面向論點

在眾多學術研究中,學者通常會選擇量化或質化的單一方法進行研究,鮮少做到兩者配合使用。本學期行傳所由蕭蘋老師開設之「質性研究方法」課程於10月31日邀請目前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同時在今(2023)年美國史丹佛大學調查中,被列為傳播學領域全球前100位學者的李立峯教授,以「質化和量化研究方法的配合使用」為題,與同學們分享在做研究時如何將兩種研究方法搭配使用,以達到互補效果。
蕭蘋教授與同學們介紹李立峯教授之研究領域。(照片/張可婕提供)
▲蕭蘋教授與同學們介紹李立峯教授之研究領域。(照片/張可婕提供)
不再受限於田野調查 量化數據也可做深描
講座一開始,李教授介紹了在質化資料與量化數據配合發展可能性的四個面向。首先,質化與量化分析要能做到「深描」(thick description),他指出量化研究不一定只能做出變項間的因果關係,過去如Gilbert Ryle、Clifford Geetz等學者的研究中,深描通常都與質化研究的田野調查有關,意指在研究過程中透過觀察將社會意義呈現出來。若使用量化方法中的數據與分析結果,透過其數字描述最深層的意義,也可能產生深描效果,進而點出社會結構面問題。接著,第二面向是結構性 (structure) 與能動性(agency),量化研究往往有助於描述結構性,而質化研究較能展示能動性。若將兩者搭配使用於研究中,即可展現結構和能動性之間的互動關係。
李立峯教授講解量化與質化研究如何配合運用。(照片/張可婕提供)
▲李立峯教授講解量化與質化研究如何配合運用。(照片/張可婕提供)

結合質化量化優勢 強化研究論述要點
分析完上述關於量化與質化的不同內涵後,李教授提出第三面向—整體圖像與複雜性,探討質化研究是否能得出與量化研究相同的結論。以Liebes and Katz (1986) 的接收分析研究《Export of Meanings》為例,其指出質化研究中意義如何被在地的社群所共同建構;而量化研究中則是不同文化的人會對同一文化作出不同解讀之論點,由此可知,若在研究中適時使用量化數據配合質化資料,更能強化論述要點。最後,針對第四個面向—量化與質化方法的配合運用,李教授則說明了,透過兩種研究方法的混合使用,可解答一個研究問題中的不同部分,因此,在設計研究方法前,應先找出研究問題由哪些面向組成,再加以用量化數據及質化資料配合分析。
李教授以圖表示範量化與質化配合之研究。(照片/張可婕提供)
▲李教授以圖表示範量化與質化配合之研究。(照片/張可婕提供)

量化與質性學者共同合作 互補資訊推導研究結果
講座尾聲,李教授指出,研究是尋找證據來支持一個結論與說法,有些證據需要量化數據來支持,有些需要質化資料來支持,有些則是需要兩者配合才能支持,但同時運用的兩種研究方法,可能還是會有主要與次要之分。因此,若在一個研究中需要多種研究方法,可以透過與其他學者們合作來進行,過程中也需要理解合作對象,同時具備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藉由李立峯教授豐富的分享內容,希望能指引同學們在撰寫論文道路上有不一樣的收穫,也能更熟知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如何搭配使用。

借助差異與獨特性 建構動人長存的品牌

本學期由李雅靖教授所開設之「品牌行銷」課程,帶領同學們探討品牌對企業的重要性及核心價值,為讓同學們能將所學善用於實務上,該課程於11月4日邀請奧美廣告公司顧客體驗諮詢顧問副總李宛芸,以她在廣告領域發展18年的資深經歷,分享「如何打造動人品牌」的實務模組及操作建議,期許能帶給同學們在未來創業、建立個人品牌上有充分的幫助。
李宛芸副總與同學談論何為動人的品牌。(照片/張可婕提供)
▲李宛芸副總與同學談論何為動人的品牌。(照片/張可婕提供)
建立品牌價值第一步 釐清品牌定義要素
李副總在講座開場便詢問同學們「什麼是品牌?」,而她認為品牌的定義圍繞在「溢價」及「粉絲數」這兩個關鍵要素,前者指的是人們會願意為了喜愛的品牌付出高價;後者則是指忠誠粉絲會在品牌發生公關危機時力挺發聲。在討論正式主題之前,她提到,要先會分辨產品與品牌間的差異。例如:人們在品嚐兩間廠牌的咖啡時,會依個人經驗、口味及產品本身特性選擇喜愛的咖啡,這時展現出的是消費者「對產品產生之偏好」;蘋果公司忠實用戶購買蘋果產品時,則是基於「對品牌的偏心程度」高,並非評估產品本身特性之優劣,因此,一個好的品牌最終的價值取向,就是取得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之偏心,而非單純對產品之偏好。
品牌模組結合實務 建立差異化定位
對品牌有初步認知且釐清觀念後,李副總也提到「擬人化」是將產品昇華至品牌的重要概念。而將品牌擬人化有兩大階段,首先,要找到與他牌有差異化的品牌主張,並利用奧美廣告公司設計的「品牌大理想模組」,從文化張力 (culture tension) 與品牌真我 (brand’s best self) 之交集找出品牌大理想 (the big deal)。其中,文化張力是讓品牌成為矚目焦點的至要關鍵,通常會以「對與對的選擇」做為張力要素,如遠傳電信曾以東方文化的含蓄個性為核心發展文化張力,並利用廣告呈現人們可透過電話向家人直接表達心意,來展現遠傳讓人與人之間關係更緊密的品牌真我,總結出品牌大理想「遠傳電信相信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傳達正面善意與情感,世界會更美好」。
李宛芸副總分享奧美的品牌大理想。(照片/張可婕提供)
▲李宛芸副總分享奧美的品牌大理想。(照片/張可婕提供)
打造擬人化品牌 建立獨特性角色
因應現代短影音興起帶來的廣告生態變化,在短時間內抓住消費者眼球,並帶給人們深刻印象是品牌面臨的一大挑戰,而打造動人品牌的第二要件就是設定品牌個性、做出品牌獨特性。品牌個性即品牌帶給消費者最強烈之感受,李副總提出,設定一個好的品牌個性必須有強烈的品牌主張,並建立品牌與消費者間的連結,同時跳脫品類的既定印象,而在設定個性時,可參考品牌12原型象限圖,以更好的定位品牌角色,如LEGO位於穩定與控制的第二象限,象徵與眾不同、創造永恆無價事物的創造者。
李宛芸副總分享品牌獨特性之重要性。(照片/張可婕提供)
▲李宛芸副總分享品牌獨特性之重要性。(照片/張可婕提供)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且都想建立自身品牌的時代下,如何能打造觸動消費者並存活長久的品牌是必須要學會的課題。藉由本次李宛芸副總精彩的課堂講座,帶領同學們由不同面向切入探索品牌價值與品牌核心,一同從各企業案例中發掘有趣的品牌故事,希望能幫助同學們激發出更多想法,並運用於未來實務。

全球化人才流動 參考各國政策作參考

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人才流動邁向國際化已成常態,世界各國都極力培養人才才、留住人才,也積極向外求才。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0月27日邀請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行銷學教授,也是畢業於行傳所的學長劉丁己博士,以「全球搶人才戰略:世界、澳門、台灣」為題,結合自身在外求學、工作的經驗,向同學們分享各國求才現況及台灣求才的策略與建議。
劉丁己博士(前右)向同學們分享不同國家的求才政策及台灣該如何面對人才外流。(照片/陳美澐提供)
▲劉丁己博士(前右)向同學們分享不同國家的求才政策及台灣該如何面對人才外流。(照片/陳美澐提供)
兩岸三地多見聞 經濟考量選擇澳門
劉丁己博士經歷豐富,充實的求學過程使他累積不同地區的見聞。中山行傳所畢業並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前往中國就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班。在外求學期間,劉丁己博士觀察不同國家的課堂情況,發現台灣的教學方式重視師生互動,比較自由開放,相較之下,中國則更注重傳統老師教學。兩岸輪番久居後,由於聽聞澳門大學以國際標準聘請專業師資,準備大力發展,對爭取人才十分積極,劉丁己博士基於經濟考量與未來展望,最終選擇前往澳門擔任教職。
劉丁己博士(左)與王紹蓉所長(右)合影,收下行傳所敬贈的禮物。(照片/陳美澐提供)
▲劉丁己博士(左)與王紹蓉所長(右)合影,收下行傳所敬贈的禮物。(照片/陳美澐提供)
地球村時代 世界各國搶人才
劉丁己博士自身前往澳門工作的案例就是全球人才流動的縮影,他介紹不同國家的招攬跨國人才政策,強調各國爭搶人才的積極性。首先,日本放寬對外國人居留權的限制,分別求取具特殊技能的外國人和畢業於排名前百大學的年輕人。接著,澳洲則公布十項的重點發展領域,像是資源、能源等,只要滿足一項工作收入要求、達到相關條件並找到提名人選,便有機會獲得五年工作簽證。最後,澳門想創造更多賭場以外的產值,因此積極引進中西醫健康產業、高科技、現代金融、文化體育等專業人才,補足澳門發展所需。
劉丁己博士認為跨國徵才已是進行式。(照片/陳美澐提供)
▲劉丁己博士認為跨國徵才已是進行式。(照片/陳美澐提供)
台灣人才流失中 善用優勢補足缺工
針對同學提問台灣攬才現況的建議,劉丁己博士表示,台灣的優勢在於自由環境、相對平均的收入、製造及統籌的能力,但是台灣有許多工作類型如焊接工,正處於缺工狀態,因此招攬他國人才成為解方之一。另外,他認為善用就業金卡,一張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四證合一,提供符合資格的外國人自由尋職、就職及轉換工作的便利性,讓外國人願意留在台灣,除了招納人才外,這些外國人才也可以成為台灣與各國的溝通橋梁,成為台灣面對國際困境時的外援。
劉丁己博士認為台灣某些產業處於缺工狀態,招攬他國人才成為解方之一。(照片/陳美澐提供)
▲劉丁己博士認為台灣某些產業處於缺工狀態,招攬他國人才成為解方之一。(照片/陳美澐提供)
現今世界已成為地球村,方便的交通與網路讓人們得以成為世界公民,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更是各國積極招攬的對象。劉丁己博士認為,行行業業做到頂尖都可以名利雙收,但是要去有潛力且市場廣闊的地區。他以自身經歷表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各國各地雖有不同的人才招攬政策,但無論出走或留下,適合自己才是最首要的考量。

科技行銷成趨勢 創造價值提升產值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們使用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以下簡稱AI) 協助完成工作內容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爲掌握最新行銷趨勢,瞭解數位時代,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0月13日,邀請騏璣資訊科技執行長謝東昇以「數位經濟下的行銷趨勢」為題向同學分享如何掌握行銷管理的核心關鍵以及透過新科技協作蒐集數據。
謝東昇執行長(前左)與張榮華教授(前中)與行傳所同學們合照。(照片/陳美澐提供)
▲謝東昇執行長(前左)與張榮華教授(前中)與行傳所同學們合照。(照片/陳美澐提供)
分析產業環境 定義個人價值
目前任職於騏璣資訊科技的謝東昇執行長,同時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中興大學等學校執教,他將業界與教書多年的經驗總結為「創造價值」和「建立關係」兩大面向,向同學們分享自己對產品行銷的理解。首先是發現價值,透過五力分析、SWOT分析等做調查,以了解整個環境及產品本身的價值,同時定義清楚在產業價值鏈中處於什麼位置,像是跟其他產業中的競爭者比較起來優勢、劣勢在哪裡,才有機會調整,讓產品跟別人不一樣,創造獨特價值。
謝東昇執行長認為數位行銷的關鍵是創造價值和建立關係。(照片/陳美澐提供)
▲謝東昇執行長認為數位行銷的關鍵是創造價值和建立關係。(照片/陳美澐提供)
傳遞價值給目標客群 建立長期關係
創造價值後,謝東昇執行長指出,將價值傳遞出去同樣重要,必須運用工具把產品獨有的優勢告訴別人,像廣告就是傳遞價值的一種工具之一。他認為,價值透過包裝、品牌、故事性層層堆疊,像是一顆普通的芭樂經過禮盒包裝、放上產地再為這顆芭樂的種植過程賦予動人的描述,讓價值更容易傳遞出去並被消費者接受。而傳遞價值給目標客群後,便要建立與客戶端的關係,不僅提高客戶的重訪率,更拓展了新客群。謝東昇執行長說明:「行銷就是一連串五個步驟的週期,從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到傳遞價值,最後建立關係、維護關係。」
謝東昇執行長(左)於講座後親切解答同學的疑問。(照片/陳美澐提供)
▲謝東昇執行長(左)於講座後親切解答同學的疑問。(照片/陳美澐提供)
行銷不只是行銷 學會AI很重要
COVID-19疫情促使企業加速轉型至行銷5.0的時代,人們更在乎使用數據與科技的行銷方式。謝東昇執行長表示,不同於早期行銷1.0以「商品價值」作為出發點、2.0以「顧客價值」、3.0以「品牌價值」以及4.0以「線上線下整合」作為行銷策略。行銷5.0除了強調行銷科技 (Martech) 的精進,更著重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及數位雲的運用,透過AI優化購物體驗、滿足客戶需求,同時預測產品產量,達到精準的個人化行銷,因此很多網頁不再只是使用者生成內容 (UGC),而是使用像ChatGPT等AI所產生的人工智慧生成內容 (AIGC)。謝東昇執行長語重心長的呼籲:「未來世界的各產業行銷將以AI為主,會用AI的人一定會取代不會用AI的人。」
張榮華教授(右)贈送紀念品給謝東昇執行長(左),雙方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照片/陳美澐提供)
▲張榮華教授(右)贈送紀念品給謝東昇執行長(左),雙方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照片/陳美澐提供)
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操作AI完成工作是可見的趨勢,雖然運用新科技十分重要,但謝東昇執行長認為行銷的核心-創造價值、建立關係仍舊不可忽略,保有核心的同時善用科技,是行銷人員該具備的專業。隨著AICG的廣泛使用,謝東昇執行長也提醒同學,雙眼所見的影像不一定真實,很有可能是AI技術的生成,因此除了操作AI外,學會辨別真假也是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職場定位不容易 分析趨勢拆解職缺來助力

每年都有無數新鮮人離開校園,比起投入職場後像無頭蒼蠅般摸索,進入產業前先瞭解市場、定位自我價值,才能在職場中更順心。針對行銷領域的未來趨勢與現況,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邀請校園組行政一級老師翁巧芳以「瞭解市場~分析產業趨勢,精準職場定位」為題向同學們分享相關資訊,讓同學在短時間內吸收求職技巧,化為未來就業的助力。
翁巧芳老師介紹如何拆解職缺找到關鍵字。(照片/陳美澐提供)
▲翁巧芳老師介紹如何拆解職缺找到關鍵字。(照片/陳美澐提供)
瞭解市場與產業 選擇決定起點
談到產業趨勢如何影響工作,翁巧芳老師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站在風口上,豬能飛起來,但在黃昏產業裡,黃金不一定耀眼。」她表示投遞履歷前,應優先考量產業的前景是否明朗、值不值得未來持續投入。除了前景之外,專業廣度、企業資源,以及人脈等都是需審慎評估的重點,她認為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應在此階段善用公司優勢,取得市場人脈與廠商資源,才能在未來轉職時,擁有與其他求職者不同的身價與歷練。另外翁巧芳老師強調,當個人還未成為管理階層,薪資差距通常只有千元左右,因此薪資多寡並不一定是選擇工作的主要考量。
翁巧芳老師詳細介紹未來產業趨勢。(照片/陳美澐提供)
▲翁巧芳老師詳細介紹未來產業趨勢。(照片/陳美澐提供)
跳脫產業限制 行銷需求處處有
行業間的壁壘逐漸溶解,翁巧芳老師認為,各行各業都需行銷傳播人才,同學們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單一產業,而要思考哪些產業值得投入,例如她舉例的五大未來產業趨勢,包含FinTech金融科技、Martech行銷科技、綠能ESG永續管理、醫療保健生技及資訊數位產業等。此外,翁巧芳老師也補充,全球都在談論能源轉型,綠能產業不僅衍生綠能應用,更提供新鮮人綠能交易的相關工作,而隨著現今人們壽命的延長,數位醫療也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需要同學多加關注,相關單位應結合大數據及機器學習的運用,發展更健全的醫療技術與系統。
翁巧芳老師鼓勵同學關注正在發展的產業。(照片/陳美澐提供)
▲翁巧芳老師鼓勵同學關注正在發展的產業。(照片/陳美澐提供)
瞄準理想職缺 客製化履歷投遞
翁巧芳老師進一步提到職缺敘述的重要性,她認為許多公司為了加快招募流程,會優先篩選符合職缺關鍵字的職缺者,因此建議同學在撰寫履歷和自傳時,一定要確保內容與關鍵字之間具有相關性,像是將職缺要求連接自身經驗、上過的課程、證照等。再者,她也表示,若是優點太多不知如何選擇,可以透過職缺敘述抓取能力關鍵字,選擇其中含金量最高且符合職缺的五項優點,凸顯可勝任工作的能力。此外,翁巧芳老師透露,即便公司沒有要求,也可以額外提供商品案例分析以區隔自己與其他競爭者的差異性,展現強烈應徵動機藉此脫穎而出。
翁巧芳老師介紹產業價值平台,同學認真聽講。(照片/陳美澐提供)
▲翁巧芳老師介紹產業價值平台,同學認真聽講。(照片/陳美澐提供)
每一次求職都是經驗的累積,翁巧芳老師總結社會新鮮人求職時容易出現的疑問及盲點,並提供專業建議,希望能藉由拆解職缺帶領同學們更快速瞭解產業趨勢,讓同學們不必碰壁就能習得這些經驗之談,贏在求職起跑點!
行銷傳播講座預告
講者/服務單位
講座講題
講座日期
待定
待定
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