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指導老師
製作團隊

本刊期數
發刊日期

李雅靖 教授
鄭安授 老師
邱子穎、劉皓涵

第43期
2016年6月15日

訂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行傳活動
首屆金行獎盛大舉行 師生同歡樂

行傳活動
職場眉角報你知 學生實習秘辛

【行傳活動】
暖陽迎校友 分享就業歷險記

【講座專欄】
為影片動人時刻 影像媒體操作分享

【講座專欄】
新媒體時代來臨 傳播人要知道的小細節

【講座專欄】
不可不知的統一 從通路探索銷售契機

 

 

<系所位置>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粉絲專頁>


閱報累積人次

Free HTML Web Counter

 

<友站連結>


【行傳活動】首屆金行獎盛大舉行 師生同歡樂

▲IMC全體大合照,祝IMC學子畢業快樂。

【記者劉皓涵/採訪報導】

時光飛逝,離情依依,轉眼間又到了6月鳳凰花開的畢業季節,兩年的碩士生涯也進入了尾聲,本所於6月17日晚間舉行首屆行銷傳播管理所「金行獎頒獎典禮」,歡送碩二即將畢業的學生。典禮由碩一學生策劃,從會場布置到表演,皆營造出大型頒獎典禮的氛圍。

老師及碩二學生著盛裝踏上紅毯,讓整個頒獎典禮星光熠熠,美不勝收。碩一美宣組特地製作了一道天使翅膀配上畢業碩士帽的牆面,象徵帶著滿滿的力量飛向未來,期許每一位即將踏出行傳所大門的學生,可以像天使一樣,帶著滿滿正能量迎接未來挑戰。

▲布置精美的IMC回憶牆。   ▲碩二大合照,大家盛裝出席。

 

 

 ▲前所學會長何瑩玲於紅毯的美姿。   ▲頌宜學姐與天使翅膀。

典禮開始後,首先請每位老師向畢業生說勉勵的話,李雅靖所長鼓勵同學:「希望未來每位同學都可以成為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有能力之後也要記得回饋社會」;鄭安授老師也期許同學能成為「給予他人幫助,善用自己的能力」的人。用餐時間,播放著由所學會會長楊彩甄所製作的「碩二回憶錄」,影片是蒐集碩二學生的照片製作而成,勾起每個人心中滿滿的回憶,會場也充滿懷念的笑聲與離別的感動。

1

▲觀賞回憶影片,露出笑容的碩二學生。

欣賞完影片後,便是《行傳所電子報》以及《電子商務時報》幹部、記者的頒獎典禮,首先邀請《行傳所電子報》指導老師李雅靖,頒獎給電子報的總編陳郁雁及副總編江彥廷,感謝他們在過去兩年內,對所上電子報的付出。接著請所長李雅靖頒獎給所有EC幹部與記者,慰勞他們的辛勞。

緊接著進行最重要的撥穗儀式,撥穗代表稻穗成熟,象徵畢業生已學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飛;每位老師親自替指導學生撥穗,也代表著他們對於學生的肯定與祝福。由於王紹蓉老師即將在8月份,出國進修一年,她的碩二指導學生吳佳玲在致詞時,特別感謝王紹蓉老師對她的指導與不離不棄,同時也向碩二同學喊話在畢業後也要常常聚會,讓現場增添幾分不捨的氣氛。

▲EC記者領獎畫面,獎項由所長領雅靖頒發。   ▲碩二畢業生等待撥穗。
▲榮華老師與指導學生的撥穗儀式。   ▲碩二吳佳玲與指導老師王紹蓉。

撥穗儀式結束後,由碩二帶來三首舞蹈組曲,分別是妖怪手錶、安全帽舞Bar Bar Bar、以及POCKY舞,可愛又帥氣的舞蹈博得滿堂彩,碩二江彥廷說:「很珍惜最後一次跟全班同學一起參加活動,雖然練舞練到半夜很累,但是大家都很開心。」緊接著由碩一帶來苦練已久的舞蹈表演,風格以可愛、帥氣、懷舊為主,還特地準備紙玫瑰花送給在場老師與碩二畢業生;除了精彩舞蹈表演,碩一的吳宜倫以及鄭甯徽也特地練習吉他與烏克麗麗演奏,要與全場共同歡唱《小手拉大手》、《笑忘歌》,讓現場氣氛溫馨又和樂。

除了動感表演外,典禮也安排了遊戲時間,共設計了三個小遊戲《台語大車拼》、《行傳畢卡索》、《絕命尬鳳梨》,由碩一、碩二與碩專分別組隊參賽,過程充滿歡笑,碩二同學培養出的堅強遊戲實力與好默契,讓他們在三場遊戲中皆獲得勝利,再次見證他們的好情誼。

▲碩二學生舞蹈表演。 ▲碩二妖怪舞表演。
▲行傳畢卡索遊戲畫面,碩一學生走鐘畫像。   ▲碩一遊戲結束後大合照。
▲碩二可愛安全帽舞群。   ▲Pocky舞群。

 

頒獎典禮接近尾聲,進行了溫馨時刻的「悄悄話大聲說」,採事先匿名留言的方式,再由投影片進行呈現,場面同樣充滿歡笑與淚水,碩二馮廣正認為:「事先蒐集好想說的話,避免尷尬又達到送舊的氣氛,我覺得很好!」

第一屆金行獎在「悄悄話大聲說」活動結束後,正式畫上完美的句點,碩二廖淑婷說:「場地布置得很美,出場和節目的安排也具有巧思,謝謝學弟妹讓我們有這麼難忘的一個晚上!」碩一所學會會長楊彩甄表示:「謝謝每位老師都撥空參與,也謝謝碩一所有同學在期末邊爆炸邊認真準備,更要謝謝碩二學長姐那麼捧場的回應」。

▲碩二會後大合照。

 

 

【行傳活動】職場眉角報你知 行傳學生實習秘辛

【記者劉皓涵/採訪報導】

根據政府資料顯示,2016年3月台灣的失業率為3.89%,較去年同期增加0.01%。為了盡早與職場接軌,不少台灣學生會在在學期間申請企業實習,讓自己的履歷更為漂亮,行傳所的學生也不例外!本所於5月18日舉辦學生實習分享會,讓大家透過不同的實習經驗,更加了解職場中的眉角。

本次邀請四位學生進行分享,碩二的江彥廷去年於奧美數位媒體行銷部門實習;碩二的馮廣正在天下雜誌編輯部數位內容組擔任實習生;而碩二的張教雍與碩一的蘇子倞則是選擇海外實習,張教雍趁著在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交換時,於Alcatel-lucent公司實習,蘇子倞則是透過AIESEC計畫,赴日本擔任海外部門實習專員。

▲行傳所與會同學大合照。

江彥廷就讀本所二年級,透過去年暑假兩個月的時間,在「奧美數位媒體行銷」實習。談起面試的準備,張彥廷認為,要先分析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優勢與特質,才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此外,他認為在電子商務時報中的寫作經驗累積,也相當為面試加分,透過電子商務相關的新聞撰寫,讓他在面試時能對此領域侃侃而談。

實習的工作內容,包括每日廣告成效分析,並製作報表向客戶彙報。電商廣告中的數據都相當精準,可以追蹤到每一次的廣告點擊率,這時就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眾多媒體中製作出最特別的廣告,吸引消費者點擊。此外,江彥廷也參與了「香港海洋公園夏水裡」的企劃,並實際與客戶進行結案報告,這樣真槍實彈的經驗,讓他直呼相當值得!在奧美實習的日子,江彥廷認為,要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即使沒有薪水,也不要推託,才能獲得豐富經驗滿載而歸。

▲江彥廷分享實習經驗與趣事。

 

去年夏天,在天下雜誌編輯部數位內容組實習的馮廣正,負責社群媒體的每日貼文工作,並記錄每則貼文的按讚人數與流量。他說,不同社群媒體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習慣,例如:在Facebook平台,早上要貼當日新聞,下午則是軟性、硬性的內容兼具,晚上適合每日主題等,睡前則張貼一些非常軟性的文章;在Google Plus平台中,則多是教育趨勢、家庭關係、職場管理、健康生活等四類的文章。

馮廣正也參與了天下雜誌的年度盛會《815我們的時代》,這是一場在8月進行的大型演唱會活動。在準備期間,實習生會分組進行提案,馮廣正與組員共同提出的「觀眾互動小遊戲」也有幸被採納,讓他覺得相當有成就感。此外,活動當天馮廣正也擔任網路直播的後台小編,與觀眾進行第一線互動,是個相當難得的經驗。最後,馮廣正認為,在實習期間最值得的莫過於結交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能彼此成長、互相學習。

▲馮廣正分享天下雜誌體系,共分為4個雜誌。

 

目前就讀碩二的張教雍,利用在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交換的半年,擔任當地網路設備製造公司—Alcatel-lucent亞太總部的Training Coordinator(員工訓練助理專員)。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撰寫公司週報,將當週大小事與新聞報導等資料,彙整並發給公司同仁;此外,他也參與員工訓練的安排,負責聯絡訓練講者、溝通演講主題和時間表確認,並與其他分公司聯繫。張教雍說道,由於大部分講者都相當忙碌,回信的頻率難以掌控,因此與講者連繫需要極大的耐心。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該地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相當重視「實習」,約有80%的在學生會有為期一年的實習經驗,使職缺供不應求,連帶導致實習薪資低落,更何況是來自台灣的學生!張教雍平均一天的實習薪資僅70元人民幣(折合台幣大約350元)。儘管如此,他依舊認為這一切相當值得,有機會與來自烏克蘭、馬來西亞、義大利、韓國等國家的同事接觸。下班後的聚餐或聚會,也讓他體驗了中國道地的職場酒桌文化與同事的熱情。

▲ 張教雍分享公司免費員工餐,替他省了不少餐費。

 

蘇子倞是行傳所碩一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加入AIESEC社團,從中培養國際觀,也因此開啟了海外實習的念頭。去年9月,蘇子倞遠赴日本東京實習,在GLOBAL BRAIN SQUARE擔任海外部門的實習專員。

在實習期間,蘇子倞負責替日本產品開發海外市場。她說「不要把自己當作學生,要竭盡所能地做到最好。」以當時負責的企劃為例,蘇子倞被授命日本品牌拖鞋的海外銷售,當時上司僅交代把產品賣出去。蘇子倞便自行為產品進行市場分析、重新定位與包裝,並為產品拍攝一系列影片與照片,架設了全新銷售網站與App,這些都是她過去未曾接觸過的事物。最後,投入種種努力她,也成功為產品開創台灣市場,甚至在實習結束後,持續接到產品訂單,讓她相當有成就感。在實習期間,蘇子倞一共為公司設計了16個網頁、6支宣傳影片與許多產品視覺圖片,出色的表現,也獲得公司社長的激賞。

蘇子倞鼓勵大家勇於踏出舒適圈,多方嘗試並自我突破。即使出國實習,也不要侷限在特定區域與朋友圈,藉由旅遊、品嘗美食和美景,有機會與更多人接觸,好好聆聽自己的聲音,透過海外實習的經驗,擴大原有的舒適圈。

▲蘇子倞分享實習過程,大受上司肯定。

 

 


【行傳活動】暖陽迎校友 分享就業歷險記

【記者邱子穎/採訪報導】

暖陽高照西子灣,迎回行傳所優秀的畢業校友們。5月27日在周軒逸老師主持的導生活動上,邀請到昔日碩士班與碩專班的畢業學長姐,百忙中也不吝抽空前來,與所上學弟妹們分享就業心得,精彩的座談與互動,讓所有與會同學收穫滿滿。

▲戴子良、許婷媛與林資傑的俏皮合影。

  • 關於記者的二三事

林資傑為本所100級碩士班畢業校友,任職於中國時報財經資訊記者。一路從編輯轉為記者的他,認為並非傳播出身才能進入新聞業,不同的新聞產業線有不同的背景需求,這時行傳所的跨領域學習就能成為優勢。大學就讀財經系,再加上行傳所擔任電子商務時報總編的經歷,使林資傑在畢業時即獲得中國時報的工作邀約,一路上的學習累積,使他能將財經背景與研究所所學運用在工作上。談起研究所對工作的幫助,林資傑相當感謝當時電子商務時報的歷練,在尋找新聞題材與主題發想上獲益良多。此外,論文寫作也能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學會吸收並轉化成自己的話說服他人,這些都是日後成為記者不可或缺的養分。研究所豐富的團隊合作機會,也能有效累積溝通能力,訓練自己透過提問得到想要的答案。林資傑也強調語言的重要性,擔任財經記者時,經常需要參考外電內容,尋求日本、歐美等地區的網站資訊。以中時媒體集團為例,共分為網路媒體、平面印刷媒體、電視媒體與雜誌媒體四個部門。網路媒體主要負責即時新聞、特稿或專題的撰寫,並針對有話題性的議題進行深入報導,與電視媒體的性質相近。平面印刷媒體的主管則擁有較大的採訪主導權,而雜誌的出刊期長至一到兩個月,有較長的撰寫時間,但需要的報導內容也最廣、最深入。「一篇報導即能代表一個人」,身為新聞撰寫者,無論是在電子商務時報或在職場上,首重緊密查證與詳實描述,並維持新聞多角度的平衡。林資傑不諱言現今媒體業正面臨寒冬,每日工作量彷彿看不見盡頭。但若對媒體業抱有興趣,依舊能從中獲得許多學習與能力累積。通過記者建立人際社交關係,媒體業也可能成為未來轉職的跳板。

  • 「企劃」 造就你的無極限能力

102級碩專班畢業校友許婷媛,目前擔任漢來大飯店企劃行銷部門主任。擁有豐富企劃經驗的她,剛進漢來時負責活動專案執行企劃,主要參與記者會舉辦與餐飲部活動,經常和美食相關廠商接洽,溝通活動的規劃與執行,在這份工作中,得以透過豐富的活動性質認識不同領域的人。在籌辦記者會時,許婷媛認為最困難的莫過於新聞議題的包裝,如何在維護公司形象的基礎下,巧妙與話題取得平衡,以吸引記者的注意,進一步獲得媒體曝光的機會。接著許婷媛接手漢來的媒體公關,這是一份需要24小時待命的工作,由於飯店業相當注重形象,因此公關往往需要承受比其他職位更重的壓力,面對危機時,也需維持極強的應變能力,冷靜且審慎地評估狀況,為公司做出最佳判斷與發言。不只是企畫與公關,許婷媛也曾接觸廣宣採購與商品行銷企畫領域,學習如何評估不同的媒體與活動資訊的適配,在一定的預算規劃下進行媒體採購,有效達成促銷目的。在去年漢來與三麗鷗公司合作的商品行銷企畫中,許婷媛也充分學習到日本企業謹慎的工作態度。「突破自我」是許婷媛當初到專班進修的原因,不僅獲得專業知識的提升,並透過同儕建立人脈。而行傳所的課業能與工作相輔相成,也讓她有效提升了企劃提案的邏輯性。

  • 做公關還是坐關公?

「與其擺個姿態做關公,不如彎下腰來做公關」是戴子良在公關業的體悟。戴子良是本所碩專班99級畢業校友,任職於里昂創意公關公司經理。他認為公關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喬代誌」,面對的不只是外部媒體,也須負責企業內部的溝通協調。位於高雄的里昂公關,與北部公關公司有著迥然不同的接案類型,戴子良也和同學分享許多特殊的操作案例。原來台灣廟宇也需要借助公關的力量!在去年的台南廟宇活動中,戴子良不僅要解決廟方內部的意見分歧,還需要為廟會活動發想議題包裝,營造出能有效吸引媒體關注的場面,進一步尋求電視與報紙的曝光機會。不只是東方傳統信仰,舉凡西方教會活動、納骨塔公司、大陸旅遊局或是學校單位等,都是他們的合作對象。面對客戶千奇百怪的要求,一旦拒絕就可能錯失接下來的合作機會,因此,身為一位稱職的公關,應善用問題解決的能力,竭盡全力滿足客戶需求。戴子良坦言公關業或許不如表面般光鮮亮麗,但卻能成為社會新鮮人的職場跳板,幫助他們快速形塑各行各業的樣貌,並累積初步知識,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志趣所在。

最後,學長姐們也鼓勵大家,無論在職場或學校,不要局限自己的工作內容,勇於嘗試公司賦予的任務與挑戰,才能從中擷取自己所需的精華,進而深入磨練。唯有隨時做好準備,才能掌握人生中的每一次機運,寫下屬於自己的就業歷險記。

▲校友、老師和學弟妹們於座談會後合影。

 

 



講座專欄微影片的動人時刻 影像媒體操作分享

【記者邱子穎/採訪報導】

在短短幾分鐘內,讓觀眾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潸然淚下,餘韻久久不散於心,這就是微影片帶來的神奇力量。本所於5月14號邀請到現為自由工作者的顏亦堅導演,曾參與過多部膾炙人口的影片拍攝,包含知名歌手田馥甄的MV〈你就不要想起我〉、〈不醉不會〉,暢銷國片〈愛〉、〈我的少女時代〉,與多次公部門宣傳影片的合作等。在顏亦堅的影片裡,我們看見一個個飽含情感的故事、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與多個觸動人心的時刻。顏亦堅以深厚的影像製作經驗與豐富的作品,帶同學深入了解媒體拍攝工作,並看清實務與理論間的差距。

▲顏亦堅導演於會後和同學合影。

靦腆的笑容、親和的口吻、不帶一絲距離感,是顏亦堅帶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年僅30歲的他,從學生時代起累積豐富的拍攝作品,不吝情地與同學分享自身經驗。顏亦堅出身於大氣科學研究所,卻一腳踏入媒體拍攝的領域。從小不愛念書的他,喜歡拍照、接觸大自然,畢業前曾在八大電視與周格泰工作室擔任助理。他認為「看見自己參與的影片受到別人欣賞或感同身受時,就能從中獲得莫大的成就感」這也是顏亦堅在媒體拍攝領域堅持不懈的原因。

影像的力量在於能有效幫助訊息傳遞,讓閱聽眾了解業主所要介紹的東西。人是視覺動物,容易受生動的影像所吸引。因此,商品能藉由影像突顯差異,並創造出屬於每個品牌的影像重點。隨著Facebook、Youtube等影音平台的盛行,間接帶起微影像的風潮。微影像的特性在於觀看時間短、傳播成本低,因此,有越來越多的業主也開始利用微影片進行宣傳。

微影片可分為四大類型:(一)產品影片/宣導影片、(二)紀錄片、(三)微電影、(四)音樂錄影帶(MV)。 (一)產品影片/宣導影片:無需劇情,以直白手法說明產品重點,簡單明瞭且觀看客群集中,但缺點是較難透過影片引起觀眾對該產品的興趣。(二)紀錄片:利用訪談與歷史鋪成,帶出產品特性,但較難吸引對該主題沒興趣的人來主動點擊觀賞。(三)微電影:將產品特點巧妙融入劇情,以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做包裝,觀看客群廣,再搭配社群媒體的操作,使微電影具有較佳的傳播力與分享力。但相較於其他片種,微電影的製作成本也來的較高。(四)音樂錄影帶:不只傳遞歌曲,也能藉由音樂的搭配呈現產品特色,好聽的音樂同時也能為產品印象加分。顏亦堅也多次強調「一部好的微影片,需要先搞懂業主的需求。」

到底微電影具備了什麼迷人的魅力,讓業主與觀眾都對它愛不釋手?微電影相較於其他微影片類型更具吸引力,透過影音平台上傳,可讓觀眾任意分享、轉貼至其他網路平台,業主無須購買電視頻道的廣告檔期,能省下大筆廣告預算。微電影的劇情也賦予商品親和力與可看性,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沉浸其中並產生共鳴。

雖然微電影的廣告成本低,但拍攝成本卻相對昂貴,這也是一般業主難以接受的觀念。一支影片拍攝的前置作業期約一到兩個月,包含與業主的概念溝通、劇本編寫與演員場景確認,正式拍攝期會盡量壓縮在一至兩周,拍攝完也需歷時約一個月的後製剪輯。而一支完整的拍攝團隊,靠的不僅是導演負責影片走向與戲劇氛圍,還需要攝影組、美術組、場務組、梳化組與後製組的配合,當每個角色各司其職,且溝通無礙時,才能呈現出最佳的拍攝效果。

然而,拍攝現場經常會遇到製片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身為行傳所的學生,將來很有可能踏入廣告業,或有機會代表業主擔任製片。顏亦堅認為,一位稱職的製片,並非將業主的要求照單全收,將所有元素全部塞進影片裡,而是搭起業主與拍攝團隊的溝通橋樑。瞭解產品定位、觀眾特性與客戶所要的方向後,審慎評估並規畫拍攝預算,釐清實際拍攝與操作的可能性。並持續與業主溝通拍攝預算與成果,有效降低業主面對影片未完成時的不確定性。

「再奇怪的產品,都能透過影像的力量去改造包裝,加以重新詮釋。」隨時掌握市場脈動並更新靈感。在媒體拍攝的領域裡,年資不代表一切,只要年輕人敢嘗試、有創意,也能有出頭的一天。然而,台灣的文創產業發展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再加上影像媒體業沒有規律的工作時間與休假,要生存其中也是相當大的挑戰。顏亦堅也經常遇到疲倦、挫折或靈感盡失的時候,但一想到那些被觀眾所看見的成就感,再大的困難似乎都能被克服。顏亦堅也祝福將來可能踏入廣告或媒體業的我們,在理論與現實中取得平衡,盡情揮灑,讓影像發揮力量。


 
【講座專欄】新媒體時代來臨  傳播人要知道的小細節
楊舜慧(前排中間),與聽眾合照。

【記者劉皓涵/採訪報導】

新媒體時代來臨,身處於Web4.0的你,想好未來如何在新媒體職場中生存了嗎?本週的傳播管理講座,邀請到行傳所碩士班91級畢業校友楊舜慧,講述她在新媒體職場中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面對新媒體時代下的職場,楊舜慧認為傳統的傳播管理知識與內涵,已經無法因應新興產業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跨領域的專業能力顯得格外重要。自學校畢業後,楊舜慧順利為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所聘用,擔任全台首位「社群媒體分析師」,主要負責社群媒體中群眾對於社會物價反應的分析,例如:水費、電費、農產物價等等,並定期向經濟部回報分析內容。

楊舜慧說,當時對分析師這個職位還不甚了解,不過在執行工作時,卻非常幸運地能將研究所學到的「內容分析研究方法」應用其中,尤其是業界人士,也相當看中她在中山傳播管理所的跨領域背景,讓她意識到在新媒體時代裡,具備「跨領域」專業的重要!

在職場上,每天所要面對的溝通對象不盡相同,而跨領域的專業能力能賦予自己與他人更有效的溝通力;當你面對業界人士時,必須使用產業界語言;當你面對學界人士時,必須用學界語言;當你面對政府官員時,所要傳達的口語訊息又不相同。了解不同背景的語言,能幫助你在新媒體時代中,快速轉換溝通模式,更有效率的達成溝通目的。

談起擔任社群媒體分析師的經歷,楊舜慧直言:「有時候會感到些許委屈,畢竟擁有相對較高的學歷,還要每天坐在電腦桌前分析資料看報表,跟工程師溝通等」,讓她大呼不習慣!但是,當時的工作內容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與意義,雖然過程繁瑣複雜,卻讓她在工作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掩蓋了過程的辛苦付出,她也體認到原來工作不只有薪水,工作上的收穫與成就,才能真正彰顯自我價值。

因此,楊舜慧也鼓勵大家,不要因為與同事意見相左、做事風格不合等理由,輕易的辭職,而是應更看重工作的本質,以及工作所帶來的滿滿收穫,在新媒體時代尤其重要,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裡,與人的互動隨時都在改變,當然不可能與每個人都擁有順暢的溝通方式,唯有改變自己,將注意力放在工作中,才能生存下來。

隨著機器人的發展日益進步,未來有許多工作都可能被取而代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彈性、不斷學習。楊舜慧建議大家可以培養看雜誌的習慣,許多財經或行銷雜誌所提供的產業訊息與分析都相當完整且新穎,可以讓我們隨時更新產業資訊,不易與業界脫節,同時也提醒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最後,楊舜慧提醒行傳所的學弟妹,從現在開始思考身為行銷傳播人應具備的能力,並透過自學進行自我加強。才能在職場中有效與他人溝通,擁有出色表現,不枉費就讀研究所的選擇。

 

 
【講座專欄】看見多元文化價值 從新媒體中談創新

▲周傳久先生(中後排)於會後和同學合影。

【記者邱子穎/採訪報導】

世界之大,唯有跨出台灣,才能感受不同文化衝撞出的火花,從火花中看見創新與改變的機會。行傳所於6月18日邀請到公共電視記者周傳久先生,同時也是本所碩士班88級畢業校友,不只具有傳播專業,周傳久也同時擁有護理、教育與社工背景。在過去十幾年間,曾數次自費前往歐洲,以公民社會與福利為題進行專題採訪。帶著來自各國豐富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洗禮,周傳久以相當創新的授課方式和同學暢談新媒體中的公共價值。

隨著科技與新媒體的發展,許多新興資源應運而生,然而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就等於不存在。自1991年擔任台視電視記者開始,周傳久見證媒體領域二十幾年的蛻變,他認為媒體應隨著社會改變,去回應每個時期的社會需求。曾深入歐洲當地文化的他,也引介了歐洲教育的教學長處,幫助台灣學生提升學習效果。他認為跨文化學習,最重要的是擁有釐清問題邏輯的能力,從每次發問中建構自己所要了解的問題架構。另外,資源整合、跨領域與價值管理的能力,對於台灣學生來說也相當重要,身為研究生的我們,也應清楚了解自我提升的核心能力。即使沒有跨出台灣,也不能停止追逐世界的腳步,隨時跟上全球相關領域的進程。周傳久也強調,我們應擁有對世界的包容力,嘗試跨文化接觸,並和不同國家的人對話,他們也能刺激你向外思考的機會,看見台灣的優點或可改善之處。公共價值創新並非取決於課堂講授或教科書,而是透過見我建造,讓學術與實務接軌,發掘更大的想像空間。

談起歐洲新媒體發展,周傳久以丹麥公共電視為例,丹麥為發展全新社群媒體製作一套規範書,乃經過許多研發與創新努力而來。他認為台灣媒體操作社群時也需依循一套自我準則,其中丹麥的發展過程相當值得台灣效法。在講座過程中,周傳久發下此份丹麥公共電視媒體的資料,要求同學透過分組合作查詢與討論,運用手邊科技現場翻譯丹麥語,在彼此合作與討論中,釐清資料內容,不僅學習丹麥因應新媒體的規範,同時讓大家體驗不同以往的課堂學習方法。

不只是合力理解資料上的內容,在分組簡介的過程中,周傳久試圖讓大家互相學習聆聽,消化吸收進而達到學習的效果。在小組分享時,周傳久也不時透過提問,激發同學進一步思考,如何將手邊的資料與生活實例結合,並保有思考能力進一步了解每一個提問意涵,並從同學的發言中學習擷取優點、相互學習。不只是閱讀丹麥公共媒體的紙本資料,周傳久也播放一段公視製作的前導影片,請同學運用剛才學到的新媒體運作原則進行分析,以自我觀點提出優缺點陳述。

在演講的尾聲,周傳久透過不同的媒材來刺激同學發展創新想法,挑選班上7位22到25歲的同學,從桌上排滿不同圖案的卡牌與字卡中自由挑選,並藉由圖片與字詞現場發想現今年輕人所感興趣的新聞內容,從中訓練同學創新思考的能力。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媒體為大眾提供公共價值的目標不變,周傳久也勉勵同學,改變學習的態度,開啟對世界的包容,才能看見無限創新的可能。

 

 

==本刊完==


感謝您閱讀本期行銷傳管電子報,您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若有任何建議與鼓勵,請於上方惠賜您的寶貴意見,謝謝!

Copyright © 2011-16 中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IMC 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