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指導老師
製作團隊

本刊期數
發刊日期

李雅靖 教授
鄭安授 老師
陳郁雁、江彥廷
邱子穎、劉皓涵
第40期
2016年1月15日

訂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電商講座
EC年末講座 中時洪榮志開講

講座專欄
老社區再出發 用數位重新粉刷哈瑪星

行傳活動
行傳所耶誕趴  碩一碩二共襄盛舉

講座專欄
網路時代來臨 電視新聞的變與不變

 


 

 

<系所位置>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電子信箱
nsysu.icm.epaper@gmail.com




閱報累積人次

Free HTML Web Counter

 



【電商講座】EC年末講座 中時洪榮志開講
洪榮志於講座後與碩一記者合照。
【記者陳郁雁/採訪報導】

《電子商務時報》本學期第三場講座,於12月30日下午邀請到本所97級畢業所友──《中國時報》雲嘉南召集人洪榮志學長前來擔任講師。洪榮志從事新聞媒體業已10年餘,除此之外,目前也是中山大學企管所博士候選人,並在台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科目為廣告管理、服務業管理。

1

▲李雅靖所長是洪榮志的指導教授,特別為學長開場。

由於《電子商務時報》並非《中國時報》、《聯合報》這種一般性的綜合報紙,所以許多碩一記者在選取題材時,經常面臨不知該選哪些素材作為主題的困擾。因此一開始,洪榮志就拋出問題讓大家思考:「電子商務新聞寫給誰看?」

《電子商務時報》的讀者群,包括本所師生、畢業學長姐,以及電子商務相關從業人員,洪榮志點出重點:「先弄清楚目標讀者,才能知道要提供什麼樣的新聞素材。」所以很明顯的,正因《電子商務時報》是相對鎖定特定分眾的媒體,必須清楚和其他大眾傳播媒體劃分,才能突顯自身報導的一致性與專業度。

但不論是專業媒體還是綜合性媒體,新聞的定義都是大致相同的。洪榮志提出以下六點:一,媒體要的就是新聞。二,別人沒有的就是新聞。三,刊不出的不是新聞。四,新聞與過時、陳腐、平淡的舊聞相對,是新近、新鮮、新奇的見聞。五,新聞是能夠滿足讀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見聞。六,新聞是“NEWS”(North, East, West, South),來自四面八方。

基礎的新聞寫作,則有五個步驟。首先,記者必須有效率地消化資訊,把從消息來源如採訪、其他新聞稿、網路資料、專業資料等事先完整閱讀、吸收。第二,決定主題。由於新聞的主題將影響整篇新聞稿的發展方向,所以此步驟非常重要;然而洪榮志也不諱言,此部分相對與媒體從業經驗有關,尚需時間慢慢琢磨。第三,構思架構,包括導言、各段配置,以及可舉的案例與引用資料等。第四與第五步驟,則為撰寫導言與正文。

1

▲洪榮志認真為學弟妹講解。

至於普遍狀況下,記者應如何選取新聞題材,洪榮志則提出以下判斷新聞價值的取捨標準:時效性、接近性、顯著性、衝突性、影響性、人情趣味性,以及服務性。在衝突性的部分,媒體的責任在於應理性為讀者過濾內容的真實性,以及是否具有報導意義。而在影響性層面,當事件影響層面愈大,則愈有報導價值。

對於碩一記者提問該如何避免將新聞寫得不像業配文,洪榮志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寫新聞的過程中,只提供「客觀」、「有用」、「不吹捧」的資訊,並注意不要特別去鼓勵讀者消費商品或使用服務,僅單純介紹訊息即可,如此一來就能避免過度商業化。

而為新聞稿「下標」,一直以來都可說是新聞界一門重要的活學問。根據碩一記者的提問,該如何藉由新聞標題提升「點閱率」,洪榮志說,「短期內」可使用懸疑式標題策略,然而此作法卻容易引起讀者反感,因為標題多與實際內文相關性低,因而使讀者產生受騙上當的負面感受,長期下來反而可能影響媒體本身的公信力以及閱聽眾喜愛度,故並非長久之計,「網路新聞標題,業界其實也都還在摸索中。」

《電子商務時報》副總編輯碩二陳姿君在QA時間提問道:「《中國時報》的電子商務類新聞是怎麼寫的?」洪榮志表示,一般而言,若消息來源是國外資訊,則多以翻譯與改寫外電的形式進行,「除非像是蘋果i7新產品發表會、重大國際記者會……這種產業界重大訊息,我們報社才會派人去。」至於國內,則通常均會派人採訪,例如宏達電、華碩的新產品上市發表會,「其他像雅虎奇摩、微軟台灣分公司……也都有分配專人跑這些路線。」

最後,洪榮志更從21位碩一記者的每日新聞原稿中,隨機挑選4篇,依其新聞主題之抉擇、標題、導言的寫法與段落字數、內文用字遣詞,以及文法等細節,一一與該名記者互動討論,同時提出具體建議,為眾人講解該怎麼修改將更為適當。

▲洪榮志針對記者的原稿提出改寫建議。 ▲認真聽講的碩一記者。

對於洪榮志詳細的改稿與講解,碩一楊晴認為自己對新聞寫作產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像文章結構方面,導言部份應該更精簡。」碩一楊彩甄也覺得此次教導的寫作技巧非常實用,「對於之後寫新聞很有幫助。」而碩一邱子穎也表示,洪榮志業界經驗豐富,「可以用新聞實務界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寫作形式是否有符合標準。」碩一吳政軒則說:「經過業師的教學,了解到反覆審視寫稿的重要性。」同時也認知到,「原來文字的收放就可能將一篇文章的重點聚焦在不同議題。」

1

EC教學長廖淑婷的週報教學。

講座結束後,《電子商務時報》教學長碩二廖淑婷為碩一記者進行週報教學,在進入第二學期之前,即將由現正負責每日新聞的現役碩一記者們接手寫作。最後,陳姿君也為11月份每日新聞的最佳新聞獎前三名頒獎,分別為第一名吳宜倫、第二名賴佳怡,以及第三名左正玟。

1

▲11月份每日新聞最佳新聞獎前三名。
(由左至右:副總編陳姿君、左正玟、賴佳怡,吳宜倫因假未出席)


【行傳講座】老社區再出發 用數位重新粉刷哈瑪星

【記者劉皓涵/採訪報導】

哈瑪星,是個具有豐富歷史記憶以及人文特色的地方,近年來,因為政策的改變以及人口結構的變遷,導致哈瑪星社區失去昔日的風采。中山大學緊鄰著哈瑪星社區,彼此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數位時代的來臨,讓台灣從早期的傳統農業社會,轉變至知識經濟社會,在資訊科技以及網路的使用上,更加普及。然而,傳統社區不像都會型社區一般,有較豐沛的資源,因此在資訊社會的轉型上,產生了落差,其中又以數位落差為最,因而成為哈瑪星社區未來之發展上的一大阻礙。大部分的商家只能被動式地透過網友在部落格的介紹,或政府簡單的觀光宣傳爭取商機;哈瑪星社區商家少有能力自我宣傳,吸引觀光客與外界的了解。由於哈瑪星商家宣傳能力以及對於新科技之使用尚有不足之處,導致在地商家持續使用傳統行銷手法應對數位化時代,造成不管是在宣傳成本、速度以及曝光度上,都無法與利用數位行銷之店家競爭,錯失許多商機。有鑒於此,本所特地於本學期間,與哈瑪星社區的數間店家合作,期望利用行銷,重新包裝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內的店鋪,再現屬於哈瑪星的光環。

在所長李雅靖帶領下,同學們透過臉書粉絲專頁、廣播媒體、線上線下整合行銷、口碑行銷、事件行銷與故事行銷等工具與手法,協助店家進行網路宣傳,再次擦亮社區店家的招牌。參與此行銷實作的同學們,不但利用網路資源(例,愛評網、論壇)為店家建立更多連結,也自行設計社群媒體行銷。

同學們著手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撰寫店家小故事、介紹店內特色,進行差異化行銷,增加店家知名度。線下,則設有常見的打卡、分享貼文與抽獎等回饋,吸引消費者真正走入店內消費。其中,【拉麵屋】則以每週一定期舉辦“Lucky Monday”抽籤回饋顧客,在參與者口耳相傳之下,在活動進行到第三週後,已明顯有效提升原本相對冷門的週一時段來客數。至於【重慶涼麵】,更邀請高雄知名美食部落客前來試吃,不但增加口碑可信度,亦可開拓新的客源。此外,【幸福九九出租腳踏車】合作的組員,採用微電影策略,巧妙將店家特色與西子灣觀光區融入影片,以兩小無猜的兩位主角邊騎著電動車,恣意漫遊在西子灣各處美景的幸福氛圍,完美呼應店家名稱──「幸福九九」。

▲《幸福九九》影片中的小情侶,乘著電動摩托車出遊,幸福洋溢。

除了線上舉辦活動、拍攝短片吸睛,幾個店家還主動提出舉辦試吃會。其中,【重慶涼麵】選擇留在店內舉辦「美食分享會」,老闆鼓勵熟識的顧客邀請朋友共襄盛舉,一起至【重慶涼麵】品嘗店內的招牌涼麵,以及老闆的其他拿手好菜,讓大家體驗共同圍著大圓桌用餐的氣氛,讓許多外出遊子重溫在家吃飯的溫馨感覺,成功行銷話題。

除了社群行銷與網路工具外,【御典茶】則推出隱藏版產品活動,採用限時限量的飢餓行銷手法,成功激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另外,也以手工包裝小瓶裝,貼上自行設計的貼紙與書籤,將一瓶普通的茶,包裝成兼具質感與品味的伴手禮,吸引許多來西子灣遊玩的遊客消費。活動期間,【御典茶】實體業績成長達40%,粉絲專頁按讚人數更大幅成長,讓老闆感到非常開心。

為期三週的行銷實作活動結束後,經評估各店臉書粉絲專頁成效,可發現知名度皆大幅提升。當數位行銷不再只是世界知名企業與大公司的專利,傳統社區的店家更應不落人後,把握良機,學習並接納新興的行銷模式,開創更多元的商機,同時維護品牌價值。

透過此次合作經驗,同學們學習到社會大學當中,溝通與主管支持的重要性。行傳所碩一學生謝尚說:「與店家的溝通方面,存在許多困難。」由於該組別提出幾項別具創意的行銷方案皆被老闆否決,因而讓同學們在不斷的磨合與溝通之中培養說服的能力。行傳所碩一學生張勻慈甚至表示,期待下次能拉長合作時間,如此更能規劃出一套長久的行銷策略。

儘管面臨這些挫折,同學們仍釋出最大的誠意,提出許多更符合店家期待的行銷活動,簡化繁複的步驟,讓店家也能快速學習並上手,彼此教學相長。同時,同學們也展現平時在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自信地侃侃而談,消除店家的擔憂與疑慮,共同配合行銷活動。透過這次合作經驗,同學們親自規劃品牌行銷,模擬以行銷人員的身分和視角,為店家運籌帷幄、執行行銷專案,以「信任」與「溝通」深入走訪哈瑪星,更讓學生和商家之間,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和情感,也使這美麗的而蘊含歷史的社區,再次可以邁向繁榮的道路。

【行傳活動】行傳所耶誕趴  碩一碩二共襄盛舉
耶誕節派對全員大合照。
【記者江彥廷/採訪報導】

在2015年12月24日晚間,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的學生們舉辦了歲末耶誕派對。派對現場碩一碩二的同學齊聚一堂,大家買了豐盛美味的佳餚共襄盛舉,一起帶著禮物來交換,現場十分溫馨。這是同學們在碩士班緊湊的生活中難得的放鬆時刻。

由於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行傳所學會也準備了耶誕老公公樣式的許願卡,讓參與活動的同學們把自己心願寫在上面,希望新年的願望能夠像耶誕老公公送禮物一樣過了一夜就出現了,也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繼續努力。

有別於寫許願卡的溫馨,交換禮物活動則是非常的刺激好玩,由於不知道其他人帶來的禮物是什麼,眾人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再加上所學會訂下殘酷的遊戲規則,就是可以搶別人先選到的禮物,然而一個禮物搶三次後就不能再搶了,所以說想要拿到理想的禮物,也是需要明爭暗鬥經過一番計算的。

由於12月24日也非常接近冬至,所學會在活動最後也準備了湯圓煮給大家喝,讓大家不只是感受到耶誕氣息,也能夠在冬至吃湯圓長一歲。對於本次活動碩二同學陳姿君說:「雖然吃到湯圓很開心,但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卻被大家嫌棄實在很傷心。」而所學會長何瑩玲同學說:「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希望大家在很多節日的年底,都能快快樂樂!」

 
【行傳講座】網路時代來臨 電視新聞的變與不變
張愛晶主播(前排左五)與同學合影。
【記者邱子穎/採訪報導】

面對網路發達的世代,電視新聞該如何順應潮流,站穩改變的步伐?本所於去年12月11日請到TVBS專任主播張愛晶,帶我們一窺電視新聞螢光幕後的世界。張愛晶同時也是中山行銷傳播管理所的畢業校友,從國中時就立志要進入新聞產業的她,一路上抱持著對新聞產業的熱情,從菜鳥記者到棚內主播,一步一腳印地朝著自己的方向邁進。即使現今主播產業已逐漸有以貌取人的傾向,但若是沒有專業知識背書,播報內容缺乏深度,依舊難以在這個競爭的產業中長久生存。張愛晶認為身為一位專業主播,應具有紮實的採訪基礎、高度的應變能力與口條,與知識涵養的加乘,才能帶領觀眾深入了解不同的新聞層面。主播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背後卻包含許多不為人知的努力與累積。

而網路社群的興起,弭平了訊息的時間分界線,在這樣即時的壓力下,新聞工作者又該如何自處?傳統電視新聞的產製,是在每天的提報、定稿、聯絡、採訪的時間壓力下產出,新聞工作者即使下班後,依舊需要經營自己的新聞線。「危險在哪裡,記者就在哪裡」就是記者最佳心情寫照,在新聞產業的2G時代,網路尚未興盛之時,無論什麼樣的情況發生,記者都需要出現在現場,才能取得一手新聞畫面。在採訪過程中,每位記者必須經歷觀眾所看不到的辛酸,是那股為社會付出的心,驅使每位電視新聞工作者前進。

但現今網路社群平台、直播等頻道個體戶湧現,電視新聞與網路新聞的界線越趨模糊,由於台灣多手機與網路的重度使用者,電視台開始借助網友的力量,透過網路散播新聞,使得視頻點擊率的地位逐漸上升。新聞的取得更加方便與成本低廉,只要透過網路粉絲號召即能達到超越傳統的收視效果。網路社群媒體加上公民記者的崛起,逐漸取代電視新聞媒體的主導地位,但這些網路媒體真的能做到平衡與客觀公正嗎?大家看見的是敢發聲的論點,但那些沉默的觀點又該如何被聆聽? 究竟由素人扮演的公民記者,使否有能力判斷新聞素材,並擔任守門員的角色,抑或是造成許多特定言論的產生,電視台的把關機制值得進一步觀察。

根據牛津大學路透社調查,電視新聞的觀眾開始下滑,由於電視新聞的互動性不足,功能受到限制。電視收視戶轉往網路平台,造成電視新聞開始轉變,以點擊率評斷新聞價值,正向討論的議題似乎已不復存在。電視新聞因應網路時代的常規改變,開始把平面新聞影像化,透過網路搜尋新聞素材,記者失去了自我挖掘題材、議題設定與路線經營採訪能力,畫面、影音效果影響了報導客觀,時常依賴爆料新聞做為題材來源。使電視新聞充斥聳動、腥羶與瑣碎的內容,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卻無法讓觀眾的心靈與知識得到滿足,也導致大眾認為電視新聞的客觀性與專業度下降。

張愛晶認為,電視新聞不該抱著快速即時的心態,秉棄新聞扎實的累積。在與現實妥協或拉扯之間,台灣的新聞節目製播仍需投入更多努力,重新思考新聞台在網路世代的定位,不要落入被網路主導的境地,持續投入專業能力,並有所省思與改變,透過更好的新聞節目為台灣觀眾帶來深入且正確的觀點。
 

==本刊完==


感謝您閱讀本期行銷傳管電子報,您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若有任何建議與鼓勵,請於上方惠賜您的寶貴意見,謝謝!

Copyright © 2011-15 中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IMC 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