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指導老師
製作團隊


本刊期數
發刊日期

蕭 蘋 教授
鄭安授 教授
簡愉芬、蘇柏銓
賴瓊淑、王人豪

第62期
2019年01月15日

訂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行傳活動
行傳交換禮物大作戰 期末餐聚超有趣

行傳課程
創意大爆炸!同學們化身最強社群小編

【行傳講座】
不只是公益 揭開社會企業的神秘面紗

【行傳講座】
解構數據社會 被編碼的日常生活?

【行傳講座】
採訪實務的荷槍實彈 反制假新聞的重要守則


 

 

<系所位置>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粉絲專頁>


閱報累積人次

Free HTML Web Counter

 

<友站連結>


 

【行傳活動】行傳交換禮物大作戰 期末餐聚超有趣

【記者賴瓊淑/採訪報導】
時光飛逝,很快地一個學期來到了尾聲,碩二學生們這學期忙碌地在準備論文題目,碩一的新生們也變得更加成熟,越來越適應研究所的生活。所學會在期末舉辦交換禮物兼期末聚餐,除了讓大家在期末放鬆心情,也增進碩一碩二學生之間的感情。

▲行傳大家庭拿著交換到的禮物一起開心地大合照。

平常大家都忙於各自地課業,很少有機會齊聚一堂,因此所學會特別安排了有趣的小遊戲,讓碩一碩二的同學抽取撲克牌,拿到相同花色的同學自成一組。為了提高交換禮物的樂趣,所學會請大家準備家中已經不需要,卻還可以使用的「垃圾禮物」。先請所有同學上台用一句話形容各自準備的「垃圾禮物」,不禁讓人緊張地猜想,大家都準備了什麼有趣的禮物,摩拳擦掌地迎接遊戲的開始。

第一個遊戲是「深情對看」,主持人要求各組派出一位代表,兩兩對決,先移開視線的一方就輸了,然而,大家都非常有專注力,遊戲經過5分鐘後,仍沒有人願意認輸,只好提高遊戲強度,改成誰先笑出來就輸了。經過一番激戰後,最後由愛心組拔得頭籌,取得第一輪勝利。

結束「深情對看遊戲」後,接下來的團體戰「眼色遊戲」,比得是反應能力以及團隊的默契,只要有兩個人同步喊出相同地數字並蹲下,兩人將同時淘汰。碩一危心如同學說:「反正只要從頭到尾不要蹲,就會贏了!」,而聽到建議的碩一黃奕銓同學便在遊戲中等到最後都沒有喊出任何數字,正當以為自己贏得比賽時,卻忽略到最後一個喊出數字的人也會遭到淘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 眼色遊戲比反應力,更比團隊默契。

▲ 眼神遊戲大PK,看誰忍得住不笑出來。

「猜歌名遊戲」迎來全場高潮,大家豎起耳朵聆聽播放地歌曲,不管是中文、韓語、英語甚至是台語歌曲,都難不倒大家。碩一的蔣家穎同學更是厲害,居然只聽到歌曲前面的一小段旋律,就馬上猜出是台語天王─王識賢演唱的腳踏車。

▲大家精心準備的「垃圾禮物」。

▲同學們當場拆開交換到的聖誕禮物。

遊戲最後由梅花組勝出,獲得優先挑選禮物的機會,大家準備的禮物五花八門,從實用的除濕劑到療癒心靈的龍貓夜燈,各種類型應有皆有。危心如同學表示,這次的活動不僅可以促進碩一碩二的交流,也可以放鬆一下期末準備考試報告緊張的心情,再加上這次大家準備的禮物都很好,雖然是交換垃圾禮物,但大家準備的物品還是非常實用,很開心可以和同學及學長學姊們一起參加這個活動!

【行傳課程】創意大爆炸!同學們化身最強社群小編

【記者賴瓊淑/採訪報導】
隨著各大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崛起,社群經營已成為各大電商、網路紅人甚至是政治人物都必備的行銷管道,本所副教授王紹蓉專門開設「社群媒體行銷」課程,讓學生發揮創意實際經營社群平台,透過最實務的上課方式帶領學生們一起探索經營社群媒體的奧妙。

▲林柏蒼副總(前排右二)與王紹蓉教授(前排中間)及同學們合影。

創意大爆炸! 比創意更比執行力
王紹蓉教授表示,社群媒體行銷並非只是在臉書建立粉絲專頁找親友們來按讚這麼簡單,她認為要讓同學們透過實際操作,才能發現其中要注意的細節及經營訣竅。因此讓同學們分組,自行發想主題,發揮創意與執行力經營兩種不同的社群平台,在學期末展現經營兩個月後的實際效益與成果,並邀請業界專家─愛卡拉互動媒體營運副總林柏蒼先生來為同學們指點迷津。

▲「菸酒生_不菸不酒日常」團隊發表社群經營創意。

▲林柏蒼副總為同學解答社群經營迷思。

不同風格 學生們各自展現平台魅力
首先登場的是「菸酒生_不菸不酒日常」團隊,他們透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研究生在平常生活裡的心情與大小事,期望引起同為研究生的共鳴,在報告時更模仿政論節目新聞龍捲風,以名嘴談話的方法展現出團隊搞笑風趣的風格。

熱愛美食與旅遊的「旅遊大玩家」團隊,以旅行驚喜包為創意發想點,給予消費者客製化的旅遊資訊,希望讓消費者的每一趟旅程都充滿驚奇!團隊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後,雖然粉絲按讚人數有逐漸提升,觸擊率也有成長,但互動率卻還是偏低,一般貼文很難吸引粉絲留言按讚,也因此較無法確定粉絲的喜好,這是團隊經營平臺遇到最大的困難。

尼泊爾志願者協會」團隊,因成員曾前往尼泊爾擔任志工,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因此結合線下實體活動,利用課餘時間舉辦尼泊爾週,與中山學生分享尼泊爾美食之外,也推廣整體尼泊爾志工的內容,希望吸引到更多年輕學子加入海外志工的行列。

最受大家矚目的「社群女皇Sharon」團隊,成員欲將該課堂的女皇─王紹蓉教授打造成網路紅人,同步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與IG,打破傳統只能在課堂上吸收知識的方式,打造一個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學習的平台,並推廣行傳所女皇的獨特魅力!團隊在經營IG時發現,粉絲觀看限時動態的機率比一般貼文高出許多,因此在每次發佈新貼文時,都會利用限時動態提前發佈預告,吸引注意力,將粉絲導向一般貼文,以增加貼文觸及率。

▲「大玩家」團隊與林柏蒼副總(中)和王紹蓉教授(右三)合照。

▲「社群女皇Sharon」團隊展現經營成果。

專家來解惑 林柏蒼:社群需長期經營
受邀擔任本次成果展評審的林柏蒼副總表示,社群的操作是需長時間持續經營的,經營者一定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客群,依照消費者的喜好調整溝通方式,更要時刻自我檢討,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及其行為模式,針對新客戶和舊有顧客進行不同的行銷策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持續與消費者交談,才能將社群行銷轉換成足夠的購買力。

擔任「旅遊大玩家」IG小編的葉婷同學表示,擔任社群小編看似很有趣,但實際操作後就會發現需要花很多心力去完成。除了需在貼文內容和圖片設計上著墨很久之外,也要嘗試不同的貼文方式,分析如何讓消費者點進貼文內觀看。而經營「菸酒生_不菸不酒日常」粉絲專頁的蔣家穎同學說,粉絲專頁發佈影片類型的貼文,可以有效增加粉絲專頁的觸及人數,透過後臺的數據分析,也可以更加瞭解消費者的喜好。

【行傳講座】不只是公益 揭開社會企業的神秘面紗

【記者賴瓊淑/採訪報導】
隨著公民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開始關注社會議題,也願意挺身而出,為全體人民的權利發聲,這也讓社會企業運用各種行銷手法,期望走入大眾的視野。因此,本所特別邀請到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梁貫御教授,帶領同學一起揭開社會企業的神秘面紗。

▲ 梁貫御教授解釋社會企業與行銷。

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常將社會企業與公益團體等非營利組織畫上等號,認為社會企業就只是單純在幫助弱勢族群的慈善團體。實際上,社會企業是為了促進人類與整個社會福祉的組織,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進行商業行為,創造利潤,無需民眾捐款就可以賺錢的企業組織。

梁貫御教授強調,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是能創造多大的社會影響力,並透過社會行銷的方法影響目標客群,進而解決社會問題。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社會企業都會面臨到許多問題。像是在協助弱勢群體的同時需要兼顧其自尊,更要設法扭轉社會大眾過去輕視、不尊重甚至歧視弱勢群體的觀點,而最大的問題則是如何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創造盈利的商業模式。

近年來,常在捷運站出口、街口轉角或是騎樓下看到街友的身影,但他們不再是過去我們印象中全身髒兮兮的模樣,而是打扮乾淨,向路過的民眾推銷最新出版的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梁教授表示,大誌雜誌的營運模式,不僅能改變社會大眾對街友的刻板印象,還提供街友謀生的資源,而企業本身也可以透過販售雜誌獲利,這就是社會企業的最佳案例。

▲ 同學們於課堂中分析個案優勢。。

▲ 梁貫御教授(右)頒發獎品予優勝組別。

為了讓同學們真正了解社會企業,梁教授以台灣回收大王─洪慶齡為例,讓同學們分組討論東歐最大的資源回收企業「Green Goup」是如何將「資源回收」這項公共議題轉化成實際的利潤。經過小組討論,同學們發現Green Goup成立之初,恰巧搶進羅馬尼亞的回收藍海市場,且當地台商較少,較無競爭對手,搭配誘因行銷加上當地政府推動支持等原因,讓許多原本在他人眼中視為垃圾的瓶瓶罐罐,變成有價資產。

梁教授說:「台灣下個世代,是個行銷時代。」,他預測未來台灣將會有許多面臨產業轉型的企業,而行銷人才即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學生們必須熟悉理論的基礎,再搭配實際議題操作,將所學知識與實務結合。社會企業目前剛開始萌芽,更是未來的產業趨勢,他鼓勵所上的同學,可以嘗試往社會行銷的方向發展。

【行傳講座】解構數據社會 被編碼的日常生活? 

【記者王人豪/採訪報導】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提升,許多訊息以數據的形式傳送上雲端,並描繪出一個以數字為基底的社會觀。人們在大量的數據當中徜徉,並從中建構出自我。本學期開設「媒體與科技社會」的蕭蘋教授邀請到University of Roehampton的林鈺維教授,以科技社會學的角度,探究人們究竟如何運用數據建立自我以及對相關議題的批判思考。

We’re all Cyborg! 數據化的社會學議題
數據在現代生活當中無所不在,而數據化(datafication)是什麼?林鈺維將其定義為「將日常生活的行為與活動,轉換為電腦可運算的單位與形式。」而大數據這個觀念,並非是近年來的新興詞彙,過去的史料、人口普查等,其實都是數據的形式之一。另外她也提到目前數據與過往的不同,在於數據形成的過程(What’s new is the process),而近年來由於穿戴式裝置興起,可供蒐集的資訊也愈發多元。因此,在討論數據資料時,仍需要釐清數據的形式與來源。

▲林鈺維教授說明數據化的意涵。

▲ 林鈺維教授介紹數據化的實際案例。

以推特帳號@middleclassprob為例,在文本數據化的過程中,質性資料被上傳到網路後,轉變為電腦可讀取的資料,以便供人採用。又如同在脫歐公投前,社群網站上的脫歐聲量就已經相當可觀,說明了脫歐事件透過文本數據化早有跡可循。而談到一般的量化資料,當前普及的穿戴式裝置,透過記錄個人的睡眠、運動時間、心跳糖尿病等健康數據,並上傳至雲端的伺服器,而能立即對個人健康資訊做出回應。

數據讓決策變得更加容易,卻有著不夠完善之處。當資料都轉換成為電腦可讀取的形式,亦即0/1的位元碼後,即成為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但在人類的世界中存在著許多模糊地帶,若將這些資料數據化後,就喪失了訊息本身的意義,可見數據化對於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值得探討。

如何數據化自我 電腦編碼的生活方式
林鈺維以Apple Watch 與fitbit的穿戴裝置廣告為例,指出現代人的健康生活與這些穿戴裝置相連結,人們可以依據裝置所偵測到的數據建立自我追蹤(self-tracking),並且透過裝置的提醒安排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活動,甚至建立起個人化的生活風格,形成以數據溝通為主的社群。

透過數據所建構的生活形式,在社會學家的眼中也成為值得討論的議題。透過探究日常瑣事中所匯聚而成的資料,便能夠瞭解偏好。而以數據溝通、表現自我的社群或個體,將更進一步的剖析數據化自我的目的、動機以及意義。另外也以推特實際案例說明,有些人以日誌形式與不同的Hashtag表現不同的自我認同,透過不同的標籤,了解人們是如何在社群媒體上展現自我。

個人醫療品質方面,透過數據化的資料,人們得以藉由數據強化醫病關係當中的權力。病人如果能夠量化自己每日的活動,就可以透過這些資料去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與醫生達成良好的溝通協調。

▲林鈺維教授 (中)、蕭蘋教授(中紅衣)與同學合影。

數據化還能做什麼? 反思數據化社會的價值觀
除了與個人攸關的數據之外,環境中的變化其實也可以是數據化的素材,有些創作者更透過這些數據資料進行藝術創作。林鈺維以倫敦公共腳踏車的分布數據為例,說明這些公開數據是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去呈現倫敦市民的日常生活。她也說「大數據的創新,也使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重新瞭解自然與科技間的關係。」

此外,由於電腦普及化的關係,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數據公民」。她引用Haraway的名句「We’re all Cyborg」—我們都是可以化身為電子數據,徜徉網路的「賽伯格」,透過蒐集各式各樣的開放數據去表現自我、展現我們所認同的社群,甚至是由下而上的對官方文本提出質疑與批判。

最後,林鈺維也針對了數據化社會提出了一反思與論述。在數據化社會下,雖然產生了新穎的價值觀、自我認同與表現形式,甚至是再分配,使人重新檢視大環境與民眾間的關係,但同學們仍要關切數據化過程中,人為建構的偏見、黑箱、歧視與隱私議題所帶來的後果,藉此反思數據化社會所帶來的正、反價值。

【行傳講座】採訪實務的荷槍實彈 反制假新聞的重要守則

【記者王人豪/採訪報導】
資訊流通快速的網路時代,促使新聞的型態講求快速、正確的即時報導。新聞工作者除了要具備時事敏感度與新聞專業之外,也面臨到假新聞、個資法等相關議題。本所電子商務時報團隊為增加同學的新聞專業能力,邀請到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部的法務處經理—田炎欣,以實務經驗為同學說明新聞工作者的生存指南,並說明如何應對假新聞與個資等法律疑慮。

媒體閱歷豐富 幽默風格引人入勝
田炎欣經理過去曾在報紙、網路新聞以及電視台擔任記者、編輯與發言人,目前則在媒體業任職法務經理。他也笑稱「在媒體圈待久了,就想回去唸書」,因此也在中央警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田炎欣豐富的媒體經歷搭配幽默的談吐,在講座一開始便迅速的攫取各位同學的注意力。在正式開始前,便打趣的表示「在場的所有人只有一個人不適合當記者,那就是我」,以他的資歷確實不需要跑新聞,但在座年輕的後進們,卻都是未來新聞工作的新血與潛力股。在講座當中,田炎欣也希望能夠以聊天的方式,協助同學了解一些採訪實務與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最好能夠隨時打斷他發問,可見其展現十足的親和力。

▲田炎欣分享豐富的採訪經歷。

比電影還精彩的採訪實務 隨機應變是關鍵
「當一個記者,臨場應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田炎欣舉例大園空難的採訪經驗,當時災後現場極其混亂,所有媒體都被擋在外面。田炎欣一到現場,不刻意提及自己的身份,才得以順利進到現場取得重要的消息。「最混亂的時候,是記者最容易進入現場的時機」,又以劉邦友命案為例,透過詢問「簽到簿在哪?」得以順利進入警察說明案情的會議。

除了在現場時的臨場反應之外,田炎欣也強調「做功課是一件必要的事」,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背景、了解要採訪的對象,才能夠對事件做出判斷與預測。以陳水扁案為例,他精準預判特偵組的搜查標的,取得案件的新聞進展,甚至還為此遭受特偵組約談是否有洩密之嫌。約談過程中,他也「不浪費任何現場機會」,藉以推估整個偵查的運作流程,獨家取得資訊。

化敵為友的驚險時刻 採訪時的布局與準備
田炎欣也鼓勵EC Times團隊的同學可以多出外採訪,訓練應對進退的技巧。他以過去被黑道邀請去「喝茶」的經驗,強調「見人說人話」的重要性。堅守「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原則,想辦法將不利的因素轉變為有利的條件。

此外,膽量也是記者必須要訓練的一項特質,田炎欣提醒各位同學在應對各種情況切勿驚慌,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全。同時也以過去採訪陳進興槍擊案的經驗說明,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必須要以自身安全為優先考量,避免衝過頭遭受性命的威脅。

「對你旁邊的人好一點,以最輕鬆的方式去跑新聞」田炎欣說,記者除了要提升自己現場的採訪能力之外,平時也要多多布局相關的線索與情資來源。「人和」這件事不論在各行各業都是相當重要的經驗與能力。

▲田炎欣精彩的採訪經驗吸引同學們的目光。

▲ 田炎欣(第一排右二)與同學合影。

反制假新聞 應從懷疑開始
談到記者在假新聞傳播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定位時,田炎欣率先點明假新聞的意涵,媒體倫理、責任以及媒體策略等,都在傳散的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田炎欣也說明,假新聞的反制並不在法律,而是媒體的自我監督與反省。

在美國總統大選後,事實查核的浪潮逐漸崛起,全球有149個新聞查核機構,台灣近年的選舉也開始重視新聞查核的機制。「心存懷疑是我們的終極武器」,田炎欣用最簡潔易懂的方式說明如何解決假新聞的浮濫,認清「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真實」,如此才能慢慢的辨識資訊的真實與否。

假新聞的法律議題 EC Time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爭議
假新聞的浮濫也會導致一些法律上的問題。田炎欣表示,電商時報的性質比較容易遇到個資法的問題,未來同學進入其他媒體時,可能也會遇到誹謗、妨害名譽等法律問題,因此必須對這些法律資訊具備敏感度。不過,個資法並非是無限上綱的法條,在公共場合、公開個資、公開活動、公共利益、無從識別以及一般可得來源時,媒體具有免責的權利。至於不能利用的個資,媒體則應需遵守與自律使用的規範與內容。

田炎欣也指出一些常見的被告原因,未平衡報導、未善盡查證義務與未客觀報導,是實務上較容易因為工作時間、截稿壓力等,以致於新聞工作者疏於確認,進而衍生後續的法律爭議。因此,田炎欣也建議電商時報的各位同學,未來若有機會出外採訪,最好都留存相關的稿件與證據,藉以建立自我保護的機制。

田炎欣更進一步的說明,電商時報的新聞較容易會遭遇到著作權與肖像權的問題,其中在撰稿時可以注意的原則涵括:首要原則與必要原則。也就是「首要」取得書面或口頭承諾授權,以及「必要」時須聯繫當事人取得授權,避免侵犯他人權利。同時,他也建議同學若有時間,可以去閱讀憲法釋字文第509號有關於言論自由的論述,其中關於傳播行為的法律議題,都可以從中獲得有用的資訊。

媒體人的省思與期望 積極向上抱持正向態度
商業競爭導致媒體以收視率為首要目標,自媒體的出現也影響了媒體的走向。逐漸強調即時性的新聞,越來越不重視內容的深度,膚淺的新聞將會使電視新聞凋零。「新聞的製造者與新聞的守門人,應是這一代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專業能力」田炎欣強調深入、專業、公正才是目前的最佳解答。

最後,田炎欣也勉勵同學在「不犯法、不違法、不侵害別人權力」的前提下,盡己所能的去做應該要做的事。並期勉同學要盡力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只要肯積極的完成想做的事,機會就會是你的。

 

==本刊完==


感謝您閱讀本期電子報,您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若有任何建議與鼓勵,請於上方惠賜您的寶貴意見,謝謝!

Copyright © 2011-19 中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IMC 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