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指導老師
製作團隊


本刊期數
發刊日期

李雅靖 教授
鄭安授 老師
關健牛、冼永豪
簡愉芬、蘇柏銓

第55期
2018年04月15日

訂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行傳活動
碩論提報大考驗 畢業先過教授審核

行傳活動
行傳新生相見歡 進來全是因為「它」

【行傳講座】
只為樂趣不怕艱難 「攝影之聲」的生存之道

行傳講座
直播的魅力 帶來剛剛好的距離

行傳講座】
無土不長的「秋野芒」 許子漢帶戲走入偏鄉

【講座專欄】
行銷傳播管理講座場次預告


 

 

<系所位置>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粉絲專頁>


閱報累積人次

Free HTML Web Counter

 

<友站連結>


 
【行傳活動】碩論提報大考驗 畢業先過教授審核

【記者蘇柏銓/採訪報導】

提到碩士生活會想到什麼?是扎實的學術訓練、滿滿的未讀論文,還是畢業前夕的口考?行銷傳播管理所3月30日舉行106學年第二學期之碩士論文計劃書提報。為了把關論文品質,不僅邀請三位校外學者一同擔任口委,並首次同步開設三個會場,讓提報現場多了些肅穆氣氛。

▲高應大陳志賢教授、行傳所蕭蘋教授、譚躍教授擔任管2029場次口試委員。

▲管2029提報會場,提報學生與口試委員合影。

針對此次的提報活動,所長李雅靖教授指出,一般提報學生常犯幾個錯誤,像是邏輯前後矛盾,前言不對後語,或是文筆寫得很好,但實際掌握市場問題有落差等。此外,也須謹記標點符號的使用時機和文筆通順是通過的要點。不過所長也笑道,其實她也期待看到同學們提出有趣的題目,只要是不知道答案的題目對她來說都很有趣。

傳播組學生張政文會後表示:相較於去年年底首次提報的緊張,此次報告會比較知道方向,他建議準備提報的同學,除了要事先熟稔口委們的研究方向外,也可與一同提報的同學進行事前模擬練習。因為每位報告者僅有五分鐘的報告時間,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將研究內容講述清楚十分重要,透過模擬訓練,不僅能藉由同儕找出自身邏輯癥結,還能加強問答的隨機應變能力和事先擬答,十分有效。

一般人常以為,研究題目可能精深無趣,但此次會議中,亦有不少以自身經驗作為論文出發點,如碩二謝馭婷所發表關於「負能量貼文」的題目,她提到,近年來負能量貼文所傳遞的幽默感,和過去研究結果並不相符,引起她的好奇,加上負能量主題和自身感受相似,故以此做為論文主題。但她也嘆道,因為題目新穎,相關的過去文獻也較少,使她在文獻回顧部分花了許多時間。

相較於部分未開設論文主題審查環節的系所,本所之論文提報活動已行之有年,王紹蓉教授認為「這就像是投稿期刊論文,提供能參考的意見」,對學術研究者來說,論文提報不僅是腦力激盪,亦是研究者彼此切磋討論的機會,她還勉勵學生,對於會議過程中的唇槍舌戰不必太難過,主題本來就是研究者主觀意識下的研究。

▲行傳所提報學生會後合影。

此次提報共計19位學生參加,其中逾九成採用量化研究方法,蕭蘋教授對此認為,學生的研究方式和老師偏向有所關聯,但她也期待有更多學生可以挑戰看看質性研究,同時亦鼓勵同學提早於上學期進行提報,這樣即使結果不如意仍有時間可以修改。

【行傳活動】行傳新生相見歡 進來全是因為「它」

【記者蘇柏銓/採訪報導】

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於3月23日舉行新生座談會,邀請今年錄取的準新生與所上師生相見歡,活動除了對所上資訊作簡要介紹外,還邀請到碩二、碩三的同學分享其出國交換、商業比賽與實習的經驗,並在會後安排了新生們與所上老師進行個別約談。新生們表示,吸引他們來行傳所最主要的原因,即為所上多元的行銷實務課程和交換資源。也因此,讓這場新生座談會,多了些未來「國際商務人才聚會」的意味。

▲主持人碩一吳品萱同學開場。

所長李雅靖致詞時,特別提到「現今的企業渴求跨領域人才,電子商務和媒體科技結合是現今趨勢」。而所上的訓練即以多角化的方式傳授知識,讓學生可以將課堂所學實際應用到職場上,故在實務課程中,安排了新聞採訪和論文寫作、微電影拍片或是廣告創意等內容,同時,以數位行銷和社會與文化行銷兩大模組為主要的核心能力培養方向,繼而保證所上培養之學生能兼具溝通、合作與創意思考的能力。

▲行傳所所長李雅靖教授致詞。

本所譚躍教授則感嘆,每次看到新進來的學生就會想起當初來到行傳所的自己。同學們也許剛開始面對研究會有些陌生和害怕,但老師們都學有專精,一定能夠給予學生最適當的引導,更期待他們未來能多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研究議題」。

▲行傳所鄭安授教授介紹其課程特色。

▲行傳所周軒逸教授分享其研究領域。

此外,畢業於文藻外語大學的伍婉婷表示,她報考中山行傳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所上的行銷實務課程。因未來有志從事行銷相關的工作,故想透過碩士班的訓練,累積相關知識與經驗。而來自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黃奕銓亦指出,過去因曾在製造業擔任過業務,對行銷相關知識的要求看得更為重要。同時,更希望能在碩士生涯中,透過管院資源前往歐日交換,精進語言能力,加大未來的就業籌碼。

座談會結束後,所上還特別安排新生們與老師的單獨約談。藉由通過教授們的專業建議,讓新生進入中山行傳所之前,對未來的選課以及研究方向均能有所幫助。其中,與周軒逸教授進行約談的葉芸含同學表示,她為了與老師的約談,事先看了老師被哈佛商業評論所刊登有關品牌、代言人熟悉度對前導廣告的期刊論文,希望對她未來的研究方向能有所幫助。

▲準新生們在認真聽講。

▲準新生們與主持人一同合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座談會中,也邀請到從捷克科技大學交換回來的碩三學生—鄭甯徽分享她旅歐的心得。她表示中山大學附有多元的交換資源,也有許多管道可供學生申請獎學金,建議擔憂花費的學弟妹可多留意官方資訊。最後,她也說道「體驗異國的文化,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景」是難能可貴的機會,鼓勵新生們爭取交換。

▲碩三鄭甯徽同學分享交換經驗。

本年度參加行銷傳播管理所甄試與考試的總人數為166人,預計收取傳播組12人、行銷組7人,率取率約11%,如同主持人所言,冀望透過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這個「人才孵化器」,讓進來的學生都能在此將自己培育成一流人才。

 
【行傳講座】只為樂趣不怕艱難 「攝影之聲」的生存之道

【記者簡愉芬/採訪報導】

佛洛斯特說:「生命之美存在於不斷的掙扎、變遷與艱難的抉擇之中」。在行動裝置盛行的現今,「攝影之聲」雜誌總編輯李威儀選擇了一條越發艱難的路—經營傳統媒體,發行紙本攝影書籍。本所於3月2日邀請到這位特立獨行的雜誌創辦人,來分享經營傳統媒體的心路歷程。

李威儀想創辦「攝影之聲」的原由,除了本身對於攝影的興趣外,也因為市面上中文的攝影書籍非常少,頂多只有教人如何攝影的技巧書,於是決定自己來做文化類型的攝影書。不將重點放在如何拍出好照片,而是將主體圍繞在攝影本身,思考為什麼需要攝影?照片背後想訴說的又是什麼?

▲李威儀分享他對攝影的獨到見解。

然而,「攝影之聲」雜誌堅持做傳統印刷,只因「樂趣」兩個字。在電子產品中所看到的一切總是隔著一片玻璃,沒有溫度與翻閱紙張的真實感,但書籍卻能呈現出不同的質地與色彩,甚至可拉、可站立、可翻轉,從而延伸出更多樣的閱讀方式。「攝影之聲 2016 特輯:SHOUT」將單張影像隨機層疊成冊,讀者可以自行將照片拆解、重組,每一張照片的意象都有了新的解讀,為讀者創造出最深刻的閱讀樂趣,這就是傳統印刷的魅力。

人們在看照片時,習慣尋找照片中的主題,但講者並不認為有主題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其實鏡頭就是眼睛,把自己所看到的拍下來,並把感受加注在這張照片裡。李威儀說:「旅行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去觀光景點呢?只要是你身處在那個環境中所感受到的任何事、任何情緒,都值得被記錄啊!」每一張被拍下的照片都有脈絡可循,只要跳脫框架,你可以用攝影訴說更多故事。

大部分的報章雜誌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通常都報導吃喝玩樂,或者是明星與政治人物的八卦,所以擁有豐厚利潤。而「摄影之聲」雜誌堅持不報導迎合大眾的主題,因此在市場上也面臨到許多困境。像是因刊物帶有政治色彩而被中國大陸禁止販售,失去了大量的客源,但「摄影之聲」雜誌依舊堅持說自己的話,做自己的事,秉持著對抗精神,思考媒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才能堅持創刊的初衷。

當其他報章雜誌報導太陽花學運時,總是聚焦在抗議者與政府方在立法院內激烈的衝突,而「攝影之聲」雜誌則是捕捉學生們在立法院內的迷惘,這就是「攝影之聲」雜誌在面對現實時所做出的選擇。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人們通常認為兩面中一定是一正一負,其實不然,只是每一個人的選擇不同罷了。

▲李威儀總編輯(第一排左二)與蕭蘋老師(第一排左三),和同學合影。

雖然是為了樂趣經營「攝影之聲」雜誌,但數位閱讀的趨勢顯而易見,傳統印刷媒體的經營恐怕會愈來愈困難,不過還好許多夕陽產業都有轉化的可能,變成精緻化而非應用類型的產品。像是早已不量產的底片相機,變成時下流行的玩物一般,以另一種形態存在於市場中。或許傳統印刷媒體也能在未來找到屬於它的一席之地。

 
【行傳講座】直播的魅力 帶來剛剛好的距離

【記者簡愉芬/採訪報導】

即時通訊軟體還不夠即時!現在最流行的線上互動方式非直播莫屬,不只Facebook、Instagram等通訊軟體提供直播功能,市場上的直播平台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本所於3月22日邀請直播平台浪Live營銷副總聞芹利,分享她充滿挑戰又有趣的職涯生活,以及直播的魅力。

聞芹利畢業於世新大學,原本學校老師看好她往記者發展,她卻選擇了拍片的工作,第一部戲就在「痞子英雄」當行政製片,在接觸過影視業後體會到,在台灣做內容產業很不容易,因為影視產業的製作費與國人付費意識成反比,因此聞芹利找到了困境的出口,毅然決然投入直播產業,讓她可以同時兼顧影視內容與提高用戶付費意願。

▲聞芹利風趣幽默的演講方式受到同學們的喜愛。

每個人在社交平台上都能讓他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開心又精采,但其實心裡很孤單。然而直播的互動模式正好解決了人們對於此種文明病的痛點,聞芹利說:「直播之所以會興起,是因為它滿足了難以維持關係的世代,熱情又疏離的複雜心理。」當你想要和別人說話、聽別人唱歌,或者只是想要有人對你說聲晚安,直播都能提供最適當的陪伴。

講者以浪Live的互動模式為例,不管是新進的、已加入粉絲團的或是有送過禮物給直播主的觀看者,他們的留言都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方便直播主依不同身份的用戶來調整互動方式,增加用戶黏著度。因此只要在直播平台上,即使是從沒見過面的人也能侃侃而談,在這樣的直播環境下,用戶會視「送禮給直播主」為基本文化,形成理所當然的付費意識。

講者表示,要在眾多直播平台中脫穎而出,流量是重要關鍵,因此,真正的核心不是技術,而是營運。浪Live時常舉辦活動來增加直播主的曝光度,像是舉辦唱歌比賽供直播主參加,再找歌星擔任評審引起話題,或是在綜藝節目中做置入性行銷等,結合線上線下活動來增加浪LIVE粉絲數與品牌好感度。

在策畫過多次的內容行銷活動後,講者鼓勵同學們不能將視野侷限在台灣,而是要放遠到整個亞洲,例如韓劇主張普世價值,常演出各地都有的婆媳問題,較易引起共鳴,成功將韓劇推廣到全世界。除了創造好的內容外,還須根據不同地區制定不同的投放政策,達成最有效率的行銷與傳播。

▲聞芹利副總與王紹蓉老師,以及全體同學於課後合影。

講者在演講過程中風趣的談著自己的經歷,然而這些成就背後是數不清的艱辛,聞芹利說:「不管多小的機會都要抓住,就算很害怕也不能阻止自己去冒險!」,如同她的經歷一般,不對自己設限的人生才是最豐富的人生。

 
【行傳講座】無土不長的「秋野芒」 許子漢帶戲走入偏鄉

【記者蘇柏銓/採訪報導】

「有一種旅遊是去土地上未曾去過的地方」,東華大學華文系許子漢副教授3月30日受邀來到中山大學作演講,分享他所帶領的「秋野芒」劇團,為偏鄉孩子演戲的故事,同時,也帶來過去與蕭蘋教授在台灣大學參加戲劇比賽時的照片,惹得現場笑聲連連。

▲東華大學華文系許子漢教授風趣開場 。

許子漢投入偏鄉演出,起因於一次與學校老師的教育部計畫合作,並偶然在演出後聽小學校長說,因為花蓮的就業多以辛苦的勞動工作為主,大人工作後根本無暇出門欣賞演出;同時,學校間的距離也不如都市般靠近,有時是「隔一座山」才有另一所小學,每一次的演出可能都時隔多年,也因此,這些孩子們可能這輩子就看一次戲。為此,他發願將戲劇帶入偏鄉國小,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觸劇場教育。

成立秋野芒劇團後,許子漢到偏鄉國小演出的第一場戲叫做「許願樹」,橋段中安排觀戲的孩子們在紙星星上寫下願望,並交由演員掛到樹上。在孩子們祈求願望實現的同時,也傳遞給他們「有了希望,才有走下去的勇氣」的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許子漢與戲的淵源來自大學二年級的一場戲劇比賽,當時他與同學蕭蘋一同組隊演出,演出改編版的「竇娥冤」,故事內容為因為張驢兒愛不到竇娥,所以選擇殺了她。他表示,戲劇要求的是必須先說服自己,才能夠說服別人—「有些東西是深藏但確實存在的」,這段回憶也成為他日後投入戲劇的基底。

▲許子漢教授(前排左三)與蕭蘋教授(前排右三)與同學們合影。

一路走來,秋野芒劇團的演出數已達百餘場,累積的移動距離已達130000公里,相當於環台10多圈。許子漢說,他有一個「許伯大夢」,想讓孩子們從國小一年級到小六畢業,都能有戲可看,為此他打算製作六個系列故事的戲劇,每年到台灣各地的偏鄉作巡迴演出。雖然過程很艱辛,亦時常面臨經費的問題,但他說「只要有一個人因為演出而被打動,這就是值得的」。

秋野芒的特性是「不厭不香,無土不生,無土不長」,許子漢希望劇團如野芒一般熱愛這每一片泥土的芬芳,將演戲傳遞給更多的偏鄉孩子。

【講座專欄】行銷傳播管理講座場次預告
講者/服務單位 講座講題 講座日期
陳怡璇助理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to be or not to 」媒體在臉書上的公有地悲劇 4/20
楊谷洋教授/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待定 5/4
吳世家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待定 5/18

 

==本刊完==


感謝您閱讀本期行銷傳管電子報,您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若有任何建議與鼓勵,請於上方惠賜您的寶貴意見,謝謝!

Copyright © 2011-16 中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IMC 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