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12日,本所周軒逸教授、譚躍教授特別邀請到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李曉青副教授、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劉信賢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祝建華教授蒞臨演講。香港、台灣兩地名師齊集一堂,共促行傳學術新發展。
【演講一】消費者行為研究
作為企業營銷決策的重要構成基礎,消費者行為的透徹瞭解,對於營銷決策水平的提高以及營銷策略有效性的增強,均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者行為認知的重要性愈發明顯。本月10日,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李曉青副教授受邀蒞臨本所,帶來「消費者行為研究」的專題演講。通過兩大部分的內容,讓大家更好的了解消費者行為特徵的形成與原因。另外,當發現有趣的現象,研究該如何切入,繼而更好的發展與探索議題內部因素的因果關係。
第一部分,關於「視覺藝術在提升奢侈品品牌知名度方面的作用」的分享,說明該研究的具體發現,以及部分實驗操作過程。講者講述了學生如何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工作經歷,從議題發想、實驗操作到數據收集的一系列過程。針對藝術是否會提高消費者對商品的知覺看法、不同知名度的藝術家是否都能提高知覺奢華價值以及當與藝術結合可提高知覺價值,售價可提高的幅度為何等三大問題進行研究與探討。另外,講者還特別針對該研究的目標顧客群——精品客戶的找尋與資料收集進行了詳細說明,強調了在特殊產品類別中,受測者選擇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助於減少對實驗可信度的質疑。
第二部分,講者以「人格特質和社會因素對購買意願之影響」、「音樂和氣味對商店評估和感知等待時間的影響」及「食品形態,消費動機,性別特徵和認知情感系統對食品消費的影響」為例,詳細說明學生如何從生活觀察中發現議題,以及該如何從議題切入到論文的寫作。建議學生可通過蒐集過去文獻資料,並加強與指導老師的討論,將有助於釐清現象之間的影響因素及關係,方能做出具有一定貢獻性的實務研究。
|
▲李曉青副教授(右一)、周軒逸教授(左一)於會後與同學合影。 |
眾所周知,消費者行為研究是動態的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研究重點在於探討個體的行為或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而非產業。然而,台灣的學術研究雖存在一定的風潮性,但學生在選擇研究議題的時候,更應關注議題的重要性,而非研究數量的多寡。
【演講二】那些年,我們一起做的研究
本月11日,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劉信賢教授為同學們帶來「那些年,我們一起做的研究」專題演講。通過研究成果分享、學生碩論指導經歷及議題探索建議等部分,講述論文議題的開發與發展,與同學們一同分享做研究的樂趣。
首先,講者從個人的生活範例分享開始。以變聲的喇叭牌正露丸廣告詞較能引起個人知覺為例,提醒學子在個人感興趣的事件/議題中,往往影響變數較多,研究者應結合自身興趣愛好,確定個人的研究主題。第二,通過關於重複決策對消費者模糊性避免之影響的研究為例,梳理了論文議題的搜尋方法。強調同學們不要追逐熱門議題,可藉由「經典文獻」、「匯總文獻」及「最新文獻」三階段整理議題,利用兩三個議題的相互激蕩,並由定義開始思考,推敲各變量之間的關係,找尋新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以過去學生的研究主題為例,探索研究主題的價值評定,並對此提出三個衡量標準:第一,研究主題是否新穎有趣;第二,研究方法與研究樣本為何;第三,研究議題是否具有實務貢獻,能否解決過去的研究矛盾。以「關於店員外表吸引力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為例,基於過去的研究發現,該主題或許並不具有研究價值,但若加入「關係形式」等變數進行思維激蕩,新架構之下的主題也許便有可探討之空間。
第三部分,給予學生關於在探尋研究主題的幾點建議。第一,題目範圍、難易程度要適中,多加思考其研究價值,並根據個人喜好度、關注度進行綜合衡量;另外,從平時開始積累或加強自身對議題的索得能力。如養成翻閱文獻後加以思索其優缺點、思考主題研究貢獻、上下文邏輯、實驗設計上的遺漏缺失等;第三,通過仿做研究學會設計研究。最後,結合自身興趣,分享了幾個與心理會計相關的有趣議題,如「吃甜點的另外一個胃是否存在?」「如何免除罪惡感,零負擔的鹽酥雞享樂消費」等。
|
▲劉信賢教授(左二)、周軒逸教授(右二)於會後與同學合影。 |
學術研究是複雜、漫長且有趣的探索求知過程,請相信自己與你的指導教授,並肩作戰,共同創作關於「那些年,我們一起做的研究」的美好回憶。
【演講三】大數據時代的計算傳播學研究:起源、方法與應用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計算傳播學(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已逐步成為計算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計算傳播學的定義、優勢與局限、或與現代傳播學之間的對比,紛紛成為學科研究者關注的議題。本月12日,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祝建華教授蒞臨本所,並結合大數據的技術特徵、計算傳播學的基本方法與經典應用以及傳播學研究的未來等內容,進行大時代下的計算機傳播學新知識演講。
基於大數據的多、快、糙、耗四大特點,計算傳播學主要關注人類傳播行為的可計算性為基礎,以傳播網絡分析,傳播文本挖掘,數據科學等為主要分析工具,以非介入地方式大規模地收集並分析人類傳播行為數據,挖掘人類傳播行為背後的模式和法則,分析模式背後的生成機制與基本原理,可以被廣泛地應用於數據新聞和計算廣告等場景,注重編程訓練,數學建模,可計算思維。
以社會學研究為例,基於新計算社會學的目標是借住各種與社會學研究相關的新技術、新工具、新手段,克服以往社會學研究中存在的缺陷與障礙,提高社會學研究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目前,社會學的計算機模型研究方法已發展到第三代ABM(Agent-based Model),即「基於行動者的模擬方法」。同時,新型社會計算工具的研製與開發,方式與途徑多樣,為了進行某項課題研究,社會學研究者與精通計算機技術的專家合作,可以量體裁衣的開發出研究所需要的小型工具。但對於較大型且功能複雜的工具研製,則需要依賴多學科的共同努力,藉助專業公司的力量,甚至依靠國家的努力才能完成。
於應用面向,除社會學研究外,新聞傳播研究中的使用也較為經典。計算社會科學是最近十多年內興起的一種採用互聯網、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計算技術來研究社會科學問題的新思潮和新方法。總體說來,計算社會科學給新聞傳播研究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和進步,短短幾年之內就已經在5W的各方面均湧現了一系列有創意的研究案例,其發現或者驗證了懸而未決的猜測、或者挑戰或顛覆了長年流行的理念。
|
▲祝建華教授(前排右四)、譚躍教授(前排右五)於會後與同學合影。 |
關於計算傳播學與現代傳播學之間未來的替位戰,據目前戰況而言,較難做定論,兩者間各有自身的優勢與局限,而兩大陣營的比較,更是一個未完待續,值得深思的重大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