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年前的台中彩虹眷村開始,全台各地老厝紛紛迎來「彩繪風」新裝,並相繼成功轉型成為觀光景點,招攬外地遊客拍照、打卡,人潮帶來商機。直至航海王互動彩繪侵權事件的發生,由於彩繪的繪本內容均來自外來知名動漫人物如,日本的龍貓、多啦A夢、灌籃高手、航海王、美國的迪士尼動畫等等),缺乏在地感。讓人開始反思:未得授權的彩繪有「抄襲」之慮,涉及著作權或商標權;更重要的是對於努力尋求發展的台灣而言,該如何標識當地文化?
本所於4月7日,邀請到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兼任性別研究所蕭宏祺教授,以「從Dr. Seuss,、史努比到幾米:繪圖漫畫圖像授權與商品化策略」為題,引領大家一起思考台灣的文創之路將如何發展。
 |
▲蕭宏祺教授講述台灣的文創之路未來發展。 |
|
彩繪村的歷史由來、繁衍動機、繪圖手法各自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彩繪村在地方政府的默許或鼓吹,對居民自決的尊重體現,或是市政經費拮据的狀況下,難以興建優質的休憩景點,因而順應民意、權充政績的現象。無論如何,基於彩繪的較低進入障礙,在「展演」時代下,慢慢成為個人價值宣洩,甚至變成一種創造社區凝聚感,活化社區的手段。
然而,繪本中雖涉及我們熟悉的動漫人物,從動漫彩繪到建築設計,就其創新的構圖方式與設計觀點,未必完全屬於抄襲,但卻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是否構成著作權法上的合理使用?原著作權所有人有沒有打算在台灣鄉村的牆上彩繪?仿作是否會危害到其潛在的商業利益?這一些均值得我們深思。
雖然「在地特色」為文創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是,台灣的文創產業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特色,也找不到與現代結合的要點。就目前的繪本狀況而言,彩繪的出現究竟是為了發展台灣的旅遊觀光業,還是一種自娛自樂的行為,仍有待斟酌。現有的問題癥結在於,本地繪本自身缺乏整體創作的文化底蘊、社會氛圍與產業鏈的凝聚力,以及自我定位的漂移。
講者以Dr. Seuss、史努比、幾米三個個案,道出外來繪本的各自故事:Dr. Seuss. (Seussville)—後來我長成了我最不想要的樣子;Snoopy (Peanuts)—漂洋過海跨界轉譯;幾米 (Jimmy SPA)—台灣少數的原創,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其中,在談及幾米繪本在台灣當地的廣泛運用時,還引出「文化中介者」的概念,道出了經紀人遊走創作者與資本家、文化藝術生產與消費之間,並通過繪圖漫畫圖像的授權與商品化策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及對當地文化發展的影響。
在台灣文創發展道路上,幾米的繪本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幾米繪本卻離不開李雨珊—幾米的文化中介者。通過近十多年來對幾米品牌的策略安排,從開始的授權為各類型業主打廣告,到「向左走.向右走」等作品授權拍成電影、舞台劇、動畫,以致商品化、藝術化領域,如宜蘭市火車站「全台灣第一座幾米主題廣場」便是經典的代表作。「星空」、「地下鐵」和「向左走向右走」三冊繪本的情境均以立體化的形式呈現,讓每一位來到幾米廣場的遊客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另外在幾米廣場的對面,還有幾米風格等公車的小孩,讓每一位遊客印象深刻,這一切也讓幾米繪本與幾米品牌從台灣走向世界。
最後,講者向聽眾拋出疑問,如台灣如何發掘具有在地強勢文化內容,對中國市場的代理授權,我們應該快步走還是慢慢來?如何應對地景的改變以及展演時代的需求?如何利用裝置藝術、力學結構技師、土木環境工程等進行資源整合,繼而啟發大家對台灣未來的文創之路發展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