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指導老師
製作團隊


本刊期數
發刊日期

蕭 蘋 教授
鄭安授 教授
賴瓊淑、王人豪
曾榆庭、杜昌正、劉睿菊

第68期
2019年12月15日

訂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行傳講座】
當社運遇上傳播科技 社群媒體是功臣

【行傳講座】
閱聽人自處之道  推動媒體識讀是關鍵

【行傳講座】
用創意為產品發聲 巧妙邂逅消費者

【行傳講座】
程序化購買正當紅 Oath經理教你精準行銷

【行傳講座】
實習經驗分享談 為職場做好準備

【講座專欄】
行銷傳播管理講座場次預告

〈系所位置〉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粉絲專頁



〈觀看人次〉

Free HTML Web Counter

〈電子信箱〉

〈友站連結〉


 


【行傳講座】當社運遇上傳播科技  社群媒體是功臣

【記者劉睿菊/採訪報導】

行銷傳播管理所與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共邀傳播界重量級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立峯院長,以「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傳播科技的角色」為題,為中山大學的師生分析此次新型態的「無大台」式社會運動,如何在去中心化的狀態下,藉著傳播科技建立團結,增加多項創舉,並持續保持抗爭熱度八個月。由行傳所蕭蘋所長與政治所劉正山所長作為與談人,帶領在場同學們一起討論傳播科技在此次社會運動的助益與限制。

李立峯教授(排一左三)、蕭蘋教授(排一左四)和劉正山教授(排一右三)與參與講座的同學們。(蕭子睿/攝)

「無大台」式社運 顛覆傳統
李立峯表示,「無大台」指的是無主要組織作為中心指揮,多數聯繫依賴網路社群作為媒介,是一種連結型運動。優點是容許更多樣化和更主動的參與、流動性和彈性更大,民眾可依自己的需求加入各種遊行或參與不同的活動,有利於行動的創新,更避免過去社運組織做決策時,內部會因看法與實際行動不同而產生衝突與矛盾。

參與民眾擁有相同的基本共識,「無大台」的模式,讓溫和派與勇武派都可以依照不同的方式,在社會運動中表達訴求。更重要的是,政府無法掌握中心組織,增加了政權打壓的難度。

「連登」和「Telegram」 成為中央傳播平台
除了主流社群平台臉書、Instagram等,連登和Telegram兩大平台則在七月之後,使用人數節節攀升,成為香港年輕世代中最熱門的傳播工具。民眾會在Telegram上創立大量不同類型的群組,以功能或地區劃分,從中組織民眾進行分工合作,討論遊行地點和路線。在行動後也會於社群平台上進行檢討,以利往後的活動,並引發各方討論,因此社群平台甚至出現有規律的高峰期。由於抗爭遊行通常舉辦在星期六或星期日,因此星期一討論便最為熱烈,而六、日次之。

而網路平台也推動了新興用語的產生,例如:「山區的小朋友」是指前線需要金援的青年抗爭者,「私了」為當市民受到襲擊或目睹不當非法行為時,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解決,而不是尋求警察的協助,而「火魔法」則比喻投擲汽油彈或放火燒房。語言與社會運動的互動,反應此次抗爭行動的多樣性與動態性,並透過論述去分類意見。

儘管社群媒體助長了團結,但李立峯提醒,在社群平台上的多數意見也有可能形成「團結的霸權」,進而成為對持有少數意見群體的霸凌,因此在社群平台的應用上,仍須謹慎小心。此外,李立峯也強調,即使此次新媒體在反送中運動中成為主力,但並非對每種抗爭運動都有效果。若有大型罷工活動,仍需工會策動才能使民眾參加。

▲李立峯專心聆聽同學的提問(蕭子睿/攝) ▲講座中同學互動熱烈(蕭子睿/攝)

對內的策略 對外的溝通
李立峯說明,在無大台的情況下,民眾於6月就自主性發起事實求證,將消息傳回社群平台。但後來出現了無法求證的事件,如:太子站事件,使消息追蹤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有些消息迅速在網路擴散發酵,引起民眾憤怒情緒的同時,也成為示威者的推動力,以策略來說,是促進反送中運動的推手。

香港人在此次的抗爭運動中,很清楚的知道要面向國際。李立峯解釋,透過社群媒體尋求國際支持與協助,利用國際的關注力量,帶給特區及中央政府壓力。同時,也能間接設立保護香港的國際底線,如:不能取消區議會選舉或將香港「封網」。

香港人看待台灣的情懷 
李立峯提到了後物質主義的狀況,相較於香港,台灣不夠現代化,經濟也不如香港,但生活條件並不差,且有更自由開放的環境,使得香港年輕人普遍對台灣有極大的嚮往。而台灣與香港同樣面對來自中國的巨大壓力,李立峯認為,台灣人應該認真並清楚地了解反送中運動背後的意義,而不是盲目跟從流言。但在沒有民調和研究支持下,他也無法對台灣的政治現況與反送終運動做出更多的連結與解讀。

【行傳講座】閱聽人自處之道  推動媒體識讀是關鍵

【記者杜昌正/採訪報導】

中山大學行傳所與西灣學院合辦第二場媒體識讀講座,邀請到師大大傳所的陳炳宏教授,以「媒體怎麼這麼爛」為開端,分析目前台灣媒體的經營現況,如何導致「爛媒體」的出現,並以擔任委員的實務經驗,結合學術帶領同學了解,身為閱聽人該如何辨別與監督媒體帶給大眾的資訊。

▲陳炳宏教授與同學談媒體素養與監督。

收視率掛帥 商業利益媒體導向
陳炳宏指出,電視廣告的收入高低以收視率為標準,於是媒體爭相追逐收視率,進而產生買廣告、置入性行銷、媒體娛樂化的傾向。如今不論是新聞、談話性節目,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可以購買。媒體世界中充斥著置入性行銷、付費訪問、新聞購買。在商業邏輯下,套用到任何媒體都是一樣,報紙倚賴銷售量,網路靠點擊率,造成「數字」獨霸的現象。然而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套標準能夠取代收視率。

台下認真聽講的同學們。

從黨政軍到財團 媒體所有權集中化
媒體一直是國家機器控制人民思想的主要工具之一,擁有媒體就能控制人民所見,進而掌控意識形態。在報業方面,不只有三限政策,部分為黨國服務的報紙甚至被稱為「侍從報業」。在電視方面,政府成立老三台,台視由省政府擁有,中視由中國國民黨掌管,華視由教育部與國防部共同管理。

2003年通過廣電三法修正,黨政軍退出媒體,媒體輾轉由財團接手。原本期待能夠更加開放,遠離意識形態的控制,促使媒體更精進、更專業。但卻產生商業營運模式,媒體反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局面。如富邦是台灣最大的有線電視集團,擁有將近1/3第四台;旺旺集團則擁有10個電視台。

財團治國 爭錢還是爭權?
「擁有跑車不重要,擁有停車場才重要」,財團透過媒體傳播有利自身的言論,並透過系統商、電視台來控制人民所看到的東西,從某種程度而言,這無異於「黨政軍」的年代。陳教授以廣告收入預算為例,1980年老三台廣告收入達290億元,過了20年廣告收入只剩29億,然而各大財團仍爭相擁有媒體,可見媒體不再被當作是賺錢的工具,而是為了爭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的「權」。

陳炳宏更認為,如果財團擁有媒體是不可逆的,面對媒體時該換個心態,去了解背後的擁有者是誰,建構屬於自己的事實邏輯。

▲同學們踴躍發言提問。

從自身做起 推動媒體素養
理論上讓媒體變好有三種方式:「自律、他律與法律」。由媒體自律的方式顯然已不可行,而透過公民團體、閱聽人檢視的他律,一直被扣上烏托邦的帽子。若由政府來立法規範媒體,又有回到黨政軍年代的疑慮。陳教授說:「政府與媒體要保持臂距之遙」。唯有人民同意,政府才可以伸到媒體裡面去,不應該輕易授權政府。

因此,在「自律不可行,法律有疑慮,他律又是一盤撒沙」的情況下,唯有推動媒體素養的教育,讓人民清楚知道媒體在民主社會扮演的角色,並建構屬於自己的新聞事實,才能面對「爛媒體」。目前媒體素養的推動已列入108課綱,期望在大家的努力與教育的推動下,媒體可以越來越好。

【行傳講座】用創意為產品發聲 巧妙邂逅消費者

【記者劉睿菊/採訪報導 】

廣告界一直是行銷傳播相關科系的學子們相當關心的產業,對於業界的工作內容、廣告人才的能力要求等,都是同學們好奇的問題。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研究所於11月16日,邀請台灣電通集團的執行創意總監文雅慧,為同學講述廣告業界的工作事項,揭開廣告業的神秘面紗。

▲文雅慧總監(左三)與李雅靖老師(左四)和同學合照(楊淳涵 攝)

創意的源頭 不該憑空產生
「我們的工作不僅只是廣告,我們的工作更是讓事情產生關聯性。」文雅慧說明,廣告最重要的事,是要和消費者產生關聯並與其溝通。讓商品經過廣告公司的精心策劃後,「巧合地」進入消費者的生活,與消費者巧遇,所以一定要了解消費者真實的想法,與其溝通的訊息內容更是重點。文總監進一步指出,有些品牌在傳遞訊息時沒有確實到位,便迅速地失去在市場上的優勢。

而廣告內容的角色定位與細節,也需多加琢磨與推敲,不同的角色特色或性別,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由女性演員飾演任性的角色,容易令觀眾反感;而悲情的角色,由男性演員來飾演,則更能引起觀眾的同情。且一定要小心廣告中的劇情設定,不要放入負面的情節與身份,避免品牌與負面觀感產生連結。

廣告的創意要有脈絡,有理有據並有跡可循,每個設計都是經過細膩的市場調查,才能讓廠商買單,進而在成功地說服消費者。「我常常覺得比起『廣告』,我們更像顧客提出解決方案,幫他們解決困難。」文雅慧指出,每位廣告從業人員的創意都不該有自己的風格,所有的廣告都需為廠商著想,將顧客的優勢和利益最大化。若單純以廣告人自身的考量,或參加競賽作為思考跟出發點,是十分不可取的,應將廠商的利潤擺在第一位,才有廣告人員的職業道德。

科技改變宣傳模式 多方與消費者接軌
在過去,行銷廣告只需運用4P(產品、價格、通路、促銷)進行行銷策略規劃便足夠,但隨著科技進步,更要加上4C(顧客需求、成本、便利性、溝通)的幫助,整合行銷方式則變得越來越重要。

文總監解釋,網路上的宣傳手法,已趨於主流,不僅是網路廣告,社群軟體的操作與應用,都顯示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在改變。文雅慧則以自身團隊為知名食品業者規劃的網路宣傳廣告為例,利用實際經驗與個案,向同學們分享如何透過社群媒體進行網路宣傳。

▲文雅慧認為創意是要有所根據的。 ▲講座中同學互動熱烈。

為強調該產品皆使用在地生產的新鮮玉米,因此只要消費者私訊臉書粉絲專頁,便能獲得一包產品,打開包裝就能將玉米種下。待玉米成長後,消費者將照片上傳至臉書專頁,藉此在社群平台上進行互動。而此次的宣傳,造成廣大的迴響,成功帶動粉絲專頁的瀏覽人數,引起熱烈討論。甚至有國小自然老師與團隊聯絡,邀請團隊到校宣傳,也藉此獲得許多網路影片的素材。

該業者新推出西式濃湯調理包時,文雅慧的團隊發起「第一次料理救失敗」的計畫。透過臉書搜集網友的失敗料理,邀請五星主廚,利用西式濃湯調理包拯救失敗料理。不僅發佈影片,更架設網站宣傳食譜,整合多元社群平台,匯集網友的意見,成功在網路上創造話題。

踏入廣告業前 總監忠告必須聽
年輕的行銷人員,經常會被過去的成功案例限制,僵化了想像。所以需多充實自己,每年參加廣告比賽。而好的廣告人員,除了要有規劃、闡述、執行的能力外,更要相信自己並擁有屬於自己的精神信念。隨著行銷溝通方式越趨複雜,如何將各種不同特色的平台進行串聯與合作,更考驗廣告人員的靈活度。文雅慧也鼓勵有志學子們,盡快投入業界,累積自身的實戰經驗,並期待創意的不可預期性。

文雅慧解釋,廣告業的工作時間長,但起薪不高,假日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如果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未來為何,很容易失去熱情,難以在這個產業長久待下來。她強調,不論天賦如何,都需足夠努力,才是在業界發展的關鍵。

【行傳講座】程序化購買正當紅 Oath經理教你精準行銷

【記者曾榆庭/採訪報導】

「廣告平台商」是行銷傳播相關科系的學生非常嚮往的產業,了解現今的廣告平台究竟如何操作、人員需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及視野,更成為進入產業界的重要課題之一。中山大學行傳所於11月9日邀請Oath亞太區廣告平台林佳怡經理,以「廣告的程序化購買及競價機制」為主題,透過她實際操盤的業務經驗,說明現今廣告平台業究竟是如何快速精準地投放廣告給目標消費者。

▲林佳怡經理(前排左二)及李雅靖教授(前排中)與同學留影合照。

程序化購買這樣玩 精準行銷就靠他
「『程序化購買』是透過平台來購買媒體。」林佳怡指出現今為自動化的時代,廣告投放決策往往是一瞬間的事,而「程序化購買」讓廣告主及媒體發佈商能夠在平台上自訂條件,將決策過程程序化,同時平台透過數據分析為雙方進行媒合,以達到精準的廣告投放。

當進入新頁面時,平台媒合會在瞬間完成並載入廣告,在消費者尚未察覺時便已被準確投放「可能有興趣的廣告」,其中如何描繪消費者輪廓成了最大課題,而「數據資料」便是平台最佳的工具。

數據會說話 精準切入消費者接觸點
數據蒐集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要如何將其轉換為可使用的資料並建立消費者個別形象,才是平台真正的目標。目前以Google、Facebook為首,各平台都已逐步建立起獨家數據。而Oath廣告平台整合媒體端資源豐富的Yahoo及擅長影音、演算法的AOL,為廣告主及媒體發佈商打造高度客製化的服務流程,林佳怡便以Yahoo為例說明台灣用戶資料的來源。

Yahoo在台灣已深耕二十年以上,一度成為用戶心中的「首頁之王」。「Yahoo超級商城」等服務更在電商領域享有一席之地,累積用戶及數據非常可觀。資訊來源主要有三大類別,首先是「會員資料」,因應Yahoo在電商領域的發展優勢,用戶為了正確訂購便會如實填寫,使個人資訊準確率大幅提升;不論是透過購物平台瀏覽產品,抑或是在搜尋欄中輸入資料,「資料搜尋」都是消費者需求的即時通知;最後為「瀏覽內容」,透過Yahoo頻道分類及瀏覽紀錄,能進一步捕捉消費者可能有興趣的服務或商品,提供潛在發展的可能性。

但只有「數據」是無法替廣告主解決問題,還需更進一步去「接觸」消費者。林佳怡解釋,當消費者每天醒來使用裝置瀏覽網頁內容時,「數據蒐集」便開始了。從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看的網路文章,到晚餐的食譜搜索及上網追劇,這些瀏覽資料與觀看記錄都不斷地回傳給廣告平台,讓消費者的一天被仔細地拼湊起來,了解該在什麼時間點傳遞什麼樣的訊息才能做到精準行銷。

為客戶解決問題主要有三大方向。林佳怡解釋,首先,要以消費者行為取代年齡性別,更能做到客群鎖定;其次,要將消費旅程轉為鎖定條件,將顧客對商品的興趣探索到購買行動都牢牢掌握;最後,則是透過平台內建功能進行初步預估,如預算、目的等條件設立,為客戶找到最佳的執行方案。

林佳怡強調,在接觸消費者的過程中,同時也要遵守隱私權規範及企業倫理,尤其是與個人金融相關的資料如信用卡代碼等,便不在蒐集的許可範圍內,在搜尋數據的過程中,有基本的職業道德更是行銷人員需要具備的條件。

▲林佳怡經理說明現有廣告產業進入程序化購買的過程及方式。

競價機制是關鍵 創造最大價值
在客戶端而言,廣告主最在意的是成本及轉換率的問題。轉換率是指支出廣告投放成本後可以換得的產品實際銷售收入,客戶在平台上設定好預算及目標後便交由平台做自動篩選,一個廣告版面可能同時適合許多客戶,究竟如何判定該出現哪個廣告呢?這便是程序化購買中最關鍵的「競價機制」。

目前平台採用的是「第二高價得標」,當出價最高者得標後只需支付第二高價的金額即可,平台則會根據客戶設定好的目標及預算執行自動競價。為讓學生更了解競價機制怎麼玩,林佳怡設計實際模擬遊戲,要求同學扮演客戶,透過是否購消費者資訊及設定投放預算,來模擬平台程序化購買的過程。

此項活動獲得在場學生熱烈參與及討論,有趣的是,有兩組同學以相同金額得標,林佳怡笑著表示,這是她設計這個遊戲以來第一次遇到共同得標的狀況,也邀請學生分享組內討論競價金額的過程,多位同學都認為透過程序化購買能大幅降低時間及人力成本,卻也發現自己身為行銷人員的功能正逐漸被取代。

程序化已成趨勢 「人」的角色將被取代?
雖然程序化購買已建立起新的媒合模式,但林佳怡強調,「人」的重要性仍是無可取代的。她認為「程序化」是一種工具,而選擇使用哪種工具的責任依舊落在行銷人員的肩上,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許多新的機會,行銷人才更具有無法被替代的「人性化優勢」。

講座的最後,林佳怡勉勵對未來想要進入廣告平台產業的學生與社會新鮮人,「產業進步的速度遠超乎人們想像」,不斷增進自己個人能力及產業現況絕對有其必要性,行銷人才更要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才能避免被進步的浪潮淘汰。

【行傳活動】實習分享經驗談 為職場做好準備

【記者杜昌正/採訪報導】

許多同學進入行傳所後,除了認真研究相關的學術外,也想在就學期間至校外企業實習,獲得實際的職場經驗,為出社會做好準備。所上每年都會為同學們舉辦實習經驗分享活動,本次特別邀請98級校友楊宸光學長與學弟妹們說明自身在職場的經驗與實習的重要性,並由現為碩二生的王人豪、葉婷與杜佳鴻,向同學們分享他們在暑期實習時的所見所聞,供學弟妹參考與學習。

▲楊宸光學長(前排左)、鄭安授老師(前排右)與同學們合影。

別輸在起跑點! 實習讓你找到立足點
現為全聯行銷部商品行銷課課長的楊宸光學長,大學原為資訊管理背景,為了學習跨領域的知識,成為π型人才,擁有「傳播」與「資訊」的背景,因而進入行傳所就讀

他指出許多主管在用人時,偏向找有實習經驗的人,人事主管最怕找進來公司的人不適合,導致後續出現職場問題。因此實習不只是為了學習而已,更重要的是讓未來的公司看見你。因此他建議在校期間一定要實習,平時可以上人力銀行網站觀察未來想做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讓自己朝這個方向邁進。

楊宸光認為實習的意義有三個,首先,是檢視自己的態度,做事要細心、能夠獨立作業、抗壓性高,做到這些只是基本,到職場上不只要「達標」,更要能夠「超標」。其次,藉由實習發現自己能力的落差,進行補救,學生還有時間可以彌補不足。第三,離開同質性,多聽不同面向建議,跳脫學校的同溫層,拓展自己視野,公司裡的主管、同事皆來自不同大學科系,工作年資經驗也不同,多觀察並與他們接觸,可以獲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

媒體代理商 讓品牌故事被看到
心理系出身的杜佳鴻,在2019年的暑假至群邑媒體集團的媒體庫(Wave Maker)實習。身為媒體代理商的群邑媒體集團需為客戶選擇最適當的媒體組合,幫助企業把品牌故事傳達給消費者,而杜佳鴻主要負責廣告投放數據報表整理跟競品分析。

▲碩二生杜佳鴻在Wave Maker的留影。

杜佳鴻認為在外商公司實習,語言能力很重要,平時就要訓練英文的對話能力,在公司要表現主動積極的態度,展現獨特的人格特質。平時也要學習多功能的軟體,並累積對產業的相關知識,才能在實習時脫穎而出。

行傳小可愛出擊戰國策 線上線下一把罩
現為碩二生的葉婷,則在暑假時至戰國策傳播集團實習,她表示每位實習生都有專屬的指導員,實習內容涵括新聞監測、貼文圖片製作、分析粉絲專頁數據與創意發想。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她參與3M Nexcare的互動POSM快閃櫃、統一企業的PowerMate與麥當勞的Signature等實體線下活動,讓她收穫滿滿。

▲碩二的葉婷在戰國策傳播集團的留影。

她認為在戰國策的實習訓練非常紮實,企業會安排課程講座,課程內容包括品牌策略、危機處理、案例分析等。還有期末提案,主管會給予實質回饋,檢視實習期間的成果。最後,她認為實習最重要的是心態,不要被動等別人給你東西,想要學到更多就必須主動詢問,才能獲得比別人或的更多的實戰經驗。

思維與能力的碰撞 整合資源的平台觀
不同於大部分的同學留在臺灣實習,碩二的王人豪選擇參加了中國的實習計畫,在中國福州好運聯聯訊息科技擔任新媒體營運的工作。而這項計畫不僅是實習,還安排很多活動,可以在當地體驗生活,還能與當地的企業進行想法上的交流、生活的碰撞。

王人豪指出,中國科技進步,皆以互聯網作為技術思考,因此會整合很多的資源,建立平台。他的工作是協助公司整合貨運資源,建立第四方物流,進而達到貨運生態圈,成為企業領頭羊。

▲好運聯聯的董事長(中)與碩二的王人豪(右)合影。

他認為在中國除了要熟悉環境,更要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中國的基礎建設不如台灣,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市場,每個人到中國都想發掘資源來賺錢,然而意識形態仍是讓許多人卻步的原因之一,他也建議可以多出去走走,體驗不同的生活與企業文化。

【講座專欄】行銷傳播管理講座場次預告
講者/服務單位 講座講題 講座日期

==本刊完==

感謝您閱讀本期電子報,您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若有任何建議與鼓勵,請於上方惠賜您的寶貴意見,謝謝!

Copyright © 2011-19 中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IMC 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