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當中,你會check智慧型手機幾次?每天使用臉書多少時間呢?原來這些日常生活中常常做的事情,其實和使用者的心理層面大有關係。而科技的蓬勃發展,是否會發展出令人隱憂的問題?9月27日由中山傳播管理所王紹蓉老師,講解新傳播科技的美麗與哀愁。
王紹蓉老師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博士,研究領域為電腦中介傳播、社群媒體、資訊時代的隱私與監控等,研究成果豐碩,更曾榮獲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AEJMC)2012年會傳播科技組教師組論文首獎。
臉書於2004年發表後,每年以驚人速度成長。王紹蓉老師更指出:「臉書的蓬勃,改變人們社交模式」。使用臉書的第一步「加好友」是個有趣的現象,「你會加陌生人好友嗎?」王紹蓉老師問。若是加入性別的考慮,許多研究發現,男生看見漂亮女生發出好友邀請,通常不會排斥,甚至樂於和他們做朋友;反觀女性,收到漂亮女性發出好友邀請,就不一定會選擇加這些漂亮女生為好友。
當自己臉書上的好友超過千人,許多人就開始著手整理好友名單,王紹蓉老師詢問同學們:「你們最常刪掉什麼樣的人呢?」首先,不常互動、交流不多的朋友,可能就成為刪除首選;接下來,那些常發無病呻吟、沒有意義的狀態、新手爸媽每日上傳新生兒照片、炫耀文等的朋友,成為臉書上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隱私的警覺性不自覺降低,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房間成為一個打卡地點,揭露隱私無所畏懼。而google街景車到最新的google街景背包,則企圖將世界每個角落公諸於世。但是google所拍攝的街景上常有路人,那些不經意被捕捉到的路人,真的願意將自己公開在網路上與否,是否牽涉到肖像權等,都是科技發展便利後所帶來的問題。
王紹蓉老師最後提出最近火紅的音樂撥放軟體「sportify」為例,讓大家省思科技發達後的隱私議題。人們使用「sportify」享受音樂的同時,軟體會自動把收聽的歌曲發送到使用者的臉書,雖然sportify的設計出發點是希望將好音樂分享給他人,但如果自己私下聽的是「靡靡之音」,使用者會願意分享給他人嗎?原本聽音樂是個人私密的時間,卻變成大家共同檢視的休閒,會不會造成使用者另外一種隱私的洩漏? 一連串的隱私問題,值得同學們好好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