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蕭 蘋教授︱本期(16)︱發刊日期:2012年12月15日

製作團隊:陳怡如、彭采薇、葉欣華、許世融、黃鈺淇、蔡嬑佳

本期目錄

【講座專欄】媒體巨獸來襲 專業視角分析壹傳媒併購案

【講座專欄】洞悉國際新聞編譯 閻紀宇授策略寫作

【海外交換赴加州交換 張安君炸鹹酥雞旅歐美胃

【海外交換】美景與意義交織 許芷浩上海故事

【服務學習】霧台國小與魯凱相遇 學生收獲多

【講座專欄】博覽國際新聞 世界大不同

【講座專欄】改變傳播模式 行動通訊拓展研究面向Carolyn A. Lin演講)

【講座專欄】圖文影像大結合 你所不知道的數位出版


 
 

▲施俊吉精闢分析併購案產生的影響與危機。
【記者黃鈺淇/綜合報導】

關於這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壹傳媒併購案,以及各界擔心的媒體巨獸問題,到底政府在政策上能夠如何管制,而併購案又會如何影響社會大眾。11月23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施俊吉為同學們發表演說,以專業的角度來分析蔡衍明、辜仲諒與王文淵併購壹傳媒案件。

對於併購案必須要先對旺中集團有全面的了解,包含旺中集團現有的版圖、併購壹傳媒後的利益、產金分離原則等。「併購案不只關係到社會公平正義與言論多元化,更牽涉到結合案的管制」施俊吉強調,因此以此併購案為例來看公平交易法內容。

蔡衍明在中國大陸賣旺旺仙貝近20年,曾經在香港與中國大陸上市,股票市值高達163億美金,比較起台灣統一集團,雖在台灣及香港上市,但股票市值僅有120億美金,可見蔡衍明財力之雄厚,也難怪成為現今的台灣首富。

2008年蔡衍明以150億併購中天、中時、中視,不久前耗費近800億購買中嘉有線電視系統。此次壹傳媒併購案包含蘋果日報、壹電視與壹週刊,併購金額高達175億。究竟蔡衍明為何要花費鉅額購買媒體,有一個說法是背後金主為中國大陸,目的是掌控台灣的言論與思想。

然而施俊吉比較Financial Times雜誌與壹傳媒股票售出的本益比,發現壹傳媒賣出的本益比太高,其中必定有經濟利益外的福利,吸引購買。猜測其原因,擁有壹傳媒就能支配台灣的言論,在中國的地位也會快速攀高。因此蔡衍明、辜仲諒、王文淵不顧一切砸下重金購買壹傳媒,以達到追求的利益。

根據台大經濟系系主任鄭秀玲教授統計的數據顯示,無線電視方面中視的市占率為19.15%;有線電視包含蔡衍明所屬的中天集團、王令麟所屬的東森集團〈由於蔡衍明與東森集團曾經合作過,因此屬於蔡衍明能夠掌控的範疇〉、辜家和信集團、壹傳媒集團等,總計市占率約達40%;頻道代理包含國內〈八大集團共4台、TVBS共3台、Discovery〉與境外〈凱擘公司委託永麒公司代理銷售的6個頻道〉市占率為24.72%;報紙包含中時集團與壹傳媒集團,市占率達到近48%;有線電視系統包含中嘉11家系統業者與獨立3家系統業者,市占率達到27.13%。

「蔡衍明所屬的旺中集團透過其上、中、下游的媒體資源產生的綜合乘數效果驚人,在尚未取得中嘉有線系統控制權之前,就已讓有線電視新聞網出現嚴重的聯合沉默,如今系統台已然到手,未來的寒蟬效應,將會更可怕」施俊吉表示。

施俊吉以公平交易法來檢視此併購案。公平交易法的內容包括事業之結合的定義、市占率的門檻、審查程序、裁判標準以及處分情形,避免一個具有壓倒性地位的廠商,以併購的方式消滅競爭,產生獨占。很顯然壹傳媒併購案已經達到公平交易法規定的市占率門檻,必須提出完整申報資料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以確保整體經濟利益大於限制競爭之不利益。

然而公平會很可能將許多類型的媒體加在一起計算市佔率,以報紙為例,加進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將分母放大,降低市佔率,讓併購案順利通過。因此如何界定媒體的市場,是非常重要的步驟。

另外根據銀行法第74條,商業銀行為配合政府經濟發展計畫,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得投資於非金融相關事業,但不得參與該相關事業之經營。商業銀行讓大眾存款,再把存款借貸出去。然而貸款有期限,不能隨時收回,但存款隨時都可領取,又貸款是銀行的資產,存款是負債,即使資產是大於負債,但資產不具有流通性,可能導致供不過求的現象。此時中央銀行便擔任最終借款人,無限制的借款給商業銀行周轉。當商業銀行把錢拿去投資或經營其他產業,而經營不順,耗盡銀行的資產,會影響到存款人的利益甚至導致全國經濟危機。為了保障人民,在政策上規定商業銀行得投資其他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但不得投資產業,就是怕產業的失敗會影響到銀行的金融。

又根據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控股公司得投資金融以外的產業,但公司的代表人或關係人不得參與經營,又投資股份不得超過20%。目的是不讓其他產業發生虧損而影響金融產業,稱為產金分離原則。金融控股公司法規定法人、大股東、大股東的同一關係不得投資和參與經營,以中信金控為例,辜濂松是大股東,辜仲諒是大股東的同一關係人。此外施俊吉點出金融業投資媒體的危機:「媒體監督政府,政府監督金融,假使金融擁有媒體,是否會利用媒體的力量幫助金融機構獲得利益?」因此金融機構與媒體經營分離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施俊吉引述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的銘文「一位牧師在納粹追殺猶太人、工會、天主教徒時都沒有作聲,等到納粹追殺他自己時已經沒有人能為他作聲。」來比喻台灣媒體對於併購案的寒蟬效應。施俊吉表示「台灣的媒體如果繼續再讓蔡衍明併吞,下一個就是自由時報、三立和民視。對於併購事件他們都不敢作聲,等追殺到他們的時候就沒有人作聲了。」這種以兼併來達成言論一致性的行為,回到彷彿白色恐怖的極權時代。

 

 
 
【講座專欄】洞悉國際新聞編譯 閻紀宇授策略寫作
 

▲閻紀宇現為聯合報影音新聞部國際新聞中心副主任。

【記者蔡嬑佳 /綜合報導】

科技的發展使得世界的連結更緊密,一個國家的動盪、一項新科學技術的演進便能影響全世界,如同美國總統大選、中東阿拉伯國家的更跌皆能引起全球的關注。然則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要了解國際情勢的脈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看國際新聞,此新聞書寫的深度便會影響到觀眾的視野,對此,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特別聘請,聯合報影音事業處影音新聞部國際中心副主任閻紀宇,於102學年下學期開設策略寫作課程,對國際新聞編譯有興趣的同學要把握此千載難逢的機會。

閻紀宇自比為「颱風眼邊緣的人」,從2000年進入新聞界,在中國時報一路由國際新聞編譯、撰述委員、副總編輯到國際新聞部主任,12年的資歷對各大國際事件有扎實的了解,但有感於中時易主後,在多次媒體產業風波中獨漏老闆的新聞,失去新聞產業的價值信念,於今年8月12日毅然辭去中時國際新聞部主任的職務,轉而加入聯合新聞網的行列,繼續國際新聞編譯的工作。

問及轉職到聯合新聞網的原因,閻紀宇表示因為朋友介紹,再加上自己有十多年國際新聞編譯的經驗,想以一己之長繼續耕耘國際新聞的區塊;而從平面媒體跨足到電子媒體,不同的製播程序和著重點,對閻紀宇而言則是一項新的挑戰,他樂於接這樣的挑戰,同時對於台灣現今電視新聞在國際區塊的缺漏和淺薄,也希望自己加入電子媒體後,能製播出更有深度、視野更廣的國際新聞。

此外,閻紀宇自比「坐在舞台第一排的人」,在國際事件發生的的一時間,國際新聞編譯即能掌握消息,等於是以最近的距離接觸到最新發生的事件,這令國際新聞編譯工作更增添趣味;他也認為,國際新聞編譯已經不只是在寫新聞,而是在寫歷史,其內容的豐富性對人類的影響極大,未來都可能為成為研究的資料來源,所以,多看國際新聞對於個人視野的拓展大有幫助。

開設「策略寫作」課程,閻紀宇期許能經由此課程增進同學文字組織和表達的能力,課程部分會著重於翻譯和新聞寫作的要領,他特別說明,和國內新聞記者相比,國際新聞編譯人員雖然不需要跑新聞,僅需於辦公室編撰新聞,但是,國際新聞不分線,所以編譯人員皆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才能處理各種不同專業層面的新聞,而且須以流暢的中文表達,讓讀者能清楚了解新聞的始末;因此國際新聞編譯人員需具備中英俱佳的語言能力,富涵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及歷史背景的基礎知識,以及資料檢索辨析、綜合歸納、組織能力。

對於有意修習這門課的學生,閻紀宇期許能有一定的英文水平,並且能於課前就持續關心國際新聞動態,才能於課堂中大有斬獲;而對有興趣從事新聞工作的同學,他則建議除了絕佳的中文表達能力,尚須多充實自我廣泛的一般知識,像是一般科學、歷史、人文等知識;若為國內新聞工作,他則提醒在待人接物方面須謹慎,並且要有柔軟度、肯學習的態度,才能在新聞工作上有良好的表現。

身為新聞界資深的從業人員,從他對於國際新聞工作的言談中,便能發現他個人豐富的底蘊以及對編譯工作的熱愛,然而,他也深受旺中事件的影響,問及對於持續有後繼新聞出現的旺中事件看法,他憂心財團進軍媒體且具強烈主導地位,任意踐踏新聞自由、新聞倫理,有悖於傳統新聞製播的準則,是別有目的,絕非單純經營媒體;政府單位NCC和公平會又無積極作為以約束之,只能憑藉新聞從業團體和媒體監督團體的團結力量來督促,是否能成功抵抗財團的壓力,仍須進一步觀察。

 

 

 

 
精采回顧廢棄的龜山發電所 乘載台灣過去的記憶 
倒塌前的水電廠。堅守岡位的古蹟卻被遺忘,徒留下無盡的等待。
【記者葉欣華/採訪報導】

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所,建造於日據時代,陪伴新店居民走過百年光陰,但在2012年3月25日傍晚,這座發電廠卻無預警倒塌,如今只剩滿目瘡痍,早已被世人所遺忘。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管所同學李婉鈴和劉勁緯藉著參加比賽的機會,以「新店居民的集體記憶 走過百年的龜山發電廠」為題,並拿到優等的佳績,用誠摯的口吻訴說這個被遺忘的卻充滿故事的發電廠,從新店溪的美景起頭,影片結尾卻是回歸到「人」,要讓我們以及後代子孫,知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一個承載滿滿歷史記憶的發電所。

回憶起參加【新北市 心城市 聽你說故事】2012有線電視公用頻道創意影音大賽,勁緯表示,當初看到所辦的資訊就非常心動,因為對剪片有興趣,也想要學習後製的技巧,就力邀婉鈴一起參加。這個比賽很特別,需要在協辦單位世新大學上課三周共六天,老師來自業界以及學界經驗豐富,一開始教撰寫劇本,後來則進階教拍攝的技巧,像是分鏡等,最後教同學如何後製,一個從無到有的課程,讓參賽的同學免費上課,還出借器材讓參賽者拍攝影片,讓同學們實在是「揪甘心」!

婉鈴說起當初尋找主題的過程,她說,這個小組共有六個人,除了她以及勁緯外,其他都是社會人士,還有退休教師和家庭主婦,大部分是新店人,加上,其中有一位組員,是新店文史館的工作人員,對新店這塊土地有濃厚的情感,希望大家能知道土地過去的故事,因此,龜山發電廠的主題就自然孕育出來了。婉鈴表示,自己發常喜歡這個主題,發電廠因為經濟因素,沒有機會被列為古蹟保護,現在只剩廢墟一片,也透過訪問當地的居民,發現大家都希望這個充滿歷史故事的發電廠,有機會再被大家看見,至少也能夠被大家回憶起,不要好像從來不存在過,實在很可惜,所以,這個影片乘載了很重要的歷史意義。

花費了整整兩天所拍攝的影片,勁緯說,最難的地方,是發電廠如今已倒塌,要還原當時的情況是不可能的,現在看上去只剩舊磚塊,很難讓觀眾去想像發電廠當年的盛況和樣貌,使用舊照片和音樂皆會有版權問題,屆時可能會觸法,所以要很細心地去拼湊發電廠的樣子,但還是盡力呈現給大家,要讓每一個人能夠走進時空的隧道,感受當年那個提供第一盞燈的龜山發電廠的神氣模樣。

訪問最後,勁緯表示,參加比賽除了學習技巧以外,以前從來沒有關心過文史的事情,現在突然覺得,維護偉績和保存歷史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有機會,希望可以拍攝台灣文化相關的影片。婉鈴則是強調以後會更細膩的去看台灣這片土地,有一些消失在時間洪流的人事物,皆乘載了重要的歷史訊息,她也希望政府可以關注龜山發電廠,若能幫助使其成為古蹟,將可以讓後代子孫一起回憶這個有故事的發電廠。

 
 
 
【海外交換】赴加州交換 張安君炸鹹酥雞擄歐美胃
▲張安君(右二)在美國認識來自各國的學生,彼此相處愉快。
【記者許世融/採訪報導】

時逢11月底,位於美國加州西南海岸的聖地牙哥,氣候仍然涼爽宜人,而太平洋的另一端,台灣的國境之南高雄則剛送走一波冷氣團,迎接了30度高溫的暖冬,在這一天,傳管電子報透過網路電話,越洋採訪目前正在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SDSU)交換學生的碩三張安君。

即使初次到聖地牙哥,地球另一端的張安君似乎適應得很快,張安君表示,SDSU國際學生人數很多,而且來自一百多個國家,是間非常國際化的學校,所以校方在剛開學第一週,提供大量的國際學生交流活動,讓人生地不熟的國際學生,能快速交到朋友,適應當地生活。

參加管院交換生的張安君,本學期在SDSU共選修了三門與商管相關的課程,張安君說,這些課程都需要小組參與,所以她可以跟當地學生一同合作,也認識不少美國朋友。不過,張安君也發現,在課堂上,亞洲學生確實不踴躍發言,這是東方與西方學生的文化差異,「對外國學生來說,亞洲學生是沉默的代名詞。」她表示,來到美國後,口說能力已大幅進步,她期許自己未來能在課堂上多發言,打破刻板印象。

雖然台灣深受美國文化影響,速食、漢堡店在台灣隨處可見,但在美國每天吃美式食物,張安君也已感到乏味,她說:「我現在就非常討厭三明治!」為了懷念家鄉味,張安君在宿舍有時會自己動手下廚,室友們也會彼此分享自己國家的料理,「我的保加利亞同學甚至從保加利亞帶了馬肉來給大家吃,這是我第一次吃到馬肉。」有一次張安君便親手炸了鹹酥雞給室友們品嘗,雖然僅是技術門檻不高的炸物,但卻大受好評,讓張安君很開心。

除了課業生活外,張安君也把握機會,和同學到處去玩,在受訪前不久,張安君才剛結束感恩節旅行,張安君利用感恩節假期,和同學前往西岸的死亡谷、優勝美地、美洲杉三大國家公園。「我們只有第一天晚上訂旅館,其他晚上都是邊開車邊找旅館!」張安君表示,雖然這段旅行充滿不確定感,但她喜歡隨心所欲地到處旅行,反而讓旅行到處充滿驚喜。

張安君在美國與歐美學生長期相處下,除了讓她英語口說進步外,張安君也發現,西方學生非常善於社交,很容易與剛認識的人打成一片,對許多東方人來說,可能會對這樣的「裝熟」行為不習慣,但在與西方人長期相處下,張安君發現,這樣的社交技能未來無論在職場、日常生活等任何方面都非常有優勢。

張安君也觀察到,SDSU幫助學生就業的資源很豐富,可以預約諮詢或面試練習,學生人人都有工作或實習,和台灣非常不同。如果沒有獎學金,也可以在學校找份工讀,如各種領域的研究中心助理、課堂TA等,她一位法國同學就擔任法文課助理,並且跟老師協調一個她可以接受的工作時數。張安君表示,若獎學金少的話,打工機會不失為一個好的替代方案,薪水很好,也可以學習、認識不同的人。

鼓勵學弟妹拓展國際視野,張安君表示,若要報考歐美地區交換學生,一定要把托福考好,她利用升碩二那年暑假的機會,專心念托福,之後於11月底提出申請,學校方面也有獎學金,她鼓勵,有機會一定要走出台灣看看,跟不同國家的人、文化、價值一起相處,才能深刻體會世界真的很大。

張安君利用感恩節假期和朋友們完成一趟國家公園巡禮的旅程。
(照片提供/張安君)
 
 
 
【海外交換】美景與意義交織 許芷浩上海故事
▲隔著黃埔江,望向明珠塔,美景讓許芷浩流連忘返。
【文/許芷浩】

在上海的交換生活,轉眼間滿三個月了。四分之一年的時間裡,我走出了寶島台
灣、走出了美麗西灣,來到了這裡的人們口中的中國魔都(上海)。雖然眼下一直嚷嚷著很想趕快回到台灣,但是還是慶幸著我現在在這裡,曾經走過了這麼一遭。
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偌大的校園和用餐時間擁擠排隊的食堂。一開始方向感不好的我,每天都隨身帶著地圖,就怕一不小走去了反方向,那就得再花很多力氣繞回原本的地方。而關於吃飯皇帝大這件事,學生們通常也都會在校內食堂用餐,而且校園裡還有五大棟餐廳食堂可供選擇。但即便有五大棟餐廳樓分散了人流,可到了中午和傍晚的用餐時間,你仍然能看到源源不絕的人潮—餐廳廣場的電視牆播放著十八大開會發表的景況,還有專注於新聞的一雙雙眼睛,以及一盤盤餐點配上一雙雙翻騰的碗筷。
還記得第一次上課,坐在我身旁的同學跟我說著台灣保持傳統文化的好。我問他從哪方面來看?他提到了我們的儒家思想、我們的繁體字還有我們的溫文儒雅,讓我看見了在它們眼中,台灣人們的輪廓。其實身在上海,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除了修習課程,還有就是試著看見他們眼中的世界,關於上海、關於北京、關於中國以及關於台灣。

在玩樂方面,作為一個交換生的重頭戲就是傳說中的旅行了。首先在上海,最吸引人的風景應該就是外灘了。在異國風情的大道上,隔著黃浦江望向明珠塔,對喜歡攝影的我來說,一個岸邊總能讓我停留個好幾十次快門。而除了著名旅遊書上會說到的景點,我在最近也一個人去了世紀公園。大陸地廣物博,一個公園就像是一個景觀園區一樣,讓人在一天內想走完一圈都不太可能。在世紀公園裡有廣闊的湖泊,岸邊的楓葉飄落在湖裡的景色很美,加上陽光灑落在湖上閃閃發光,真的美不勝收。我想其實能夠有機會長時間在上海,或許就是要發掘一些非熱門的景點,有的時候並非是景點賦予旅行意義,而是自己賦予景點意義。例如在陌生的、無預先了解的風景裡,楓葉、湖泊、陽光在自己的腦海中,都可以有著不一樣的詮釋。

世紀公園湖面落楓,漾著陽光閃耀金茫。
▲染上秋色的長城。
 

而走出上海,我在這三個月裡到過了蘇杭、南京、北京,除了和相同或不相同的人一同旅行的經驗相當珍貴,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北京的紫禁城與長城。在紫禁城裡,那些皇帝和妃子走過的道路,還有灰白石階、匾額宮殿,每一個個都在靜態裡活靈活現的述說著歷史,而萬里長城亦然。很幸運的,我們一行人在北京遇到了2012年的第一場雪,對台灣孩子來說,看到雪是一件令人相當興奮的事情,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見了殘雪、紅楓、連綿長城的美景。人們都說登長城當好漢,而我們也在一階一階的跨越中,意象式的成了眾位好漢好女好青年。

▲古城、落日、餘霞。

其實三個月的時間,短短文字與篇幅寫不完所有感受,仍有許多遺漏的美好和感觸。在來上海之前、還有來上海之後,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想來上海?這個問題在初時其實我一時也回答不清,因為我認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又或者應該說,如果我沒有實際走完一回異地,我就僅能道出一些空泛的說法。現在我認為,為什麼想要來上海、為什麼要來交換,答案是在來之後才創造出來的。在來之前,我可能會告訴朋友,我想來上海見識這裡的文化和風景,我想來交交朋友、找實習或找工作,每個來交換的學生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目標。而在實際來到上海之後,答案不再是空泛的目標,而是真正的在創造答案。我的答案到目前為止尚未完成,但是它正隨著上海生活的延展而轉變,在這裡遇到不同的人事物,都成為了我的答案的一部分。
也許你也可以擁有你獨一無二的答案。也許不在上海,或許在其他國家,也或許就在台灣,或許就在觸手可及的生活裡。

 
 
 
【服務學習】霧台國小與魯凱相遇 學生收獲多 
前往霧台國小的沿途風景非常漂亮,國小就在村莊裡的制高點上,被整個山區圍繞。
【記者陳怡如/採訪報導】

三個周末的時間,傳播管理研究所的楊皓凱、李婉鈴、黃姿惠、林章展、唐婉珊等同學,本學期因修「資訊與社會」課程,有機會到屏東霧台國小服務,陪伴小朋友一起學習電腦課程,體驗多元的部落文化。

雲豹的故鄉-霧台鄉是魯凱族的部落,霧台國小是當地唯一的學校,以培育和傳承傳統魯凱文化持續努力著。同學記得第一次上山,沿途的風景非常漂亮,而霧台國小就在村莊裡的制高點上,被整個山區圍繞,非常舒服。這次的服務課程,同學希望從實用性出發,教小朋友簡單又常用到的電腦技巧,如簡報powerpoint、Google地圖、收發email、小畫家畫畫、moviemaker影片製作等,每次上課約有8到12位的小朋友,年齡從小一到小六都有,李婉鈴說,剛開始會擔心自己教的內容太難,到了當地,發現小朋友都很聰明,充滿學習熱忱,覺得自己也從小朋友身上得到很多收穫。

除了課程時間,同學們也和小朋友度過了「難忘的」運動時光,同學回憶,剛到學校不久,就和小朋友比賽大隊接力、鬼抓人、躲避球等遊戲,太久沒運動的結果,每樣都跑輸原住民小朋友,卻也快速建立了和小朋友的熟悉度和默契,儘管隔天全身痠痛,仍覺得和小朋友一起玩很開心,有種回到小時候的感覺。

這次服務課程的幕後推手,是來自屏東教育大學的顏文成老師,他是魯凱族的一份子,他希望能藉由課程,讓小朋友增進電腦知識,並和外界有更多接觸的機會,讓大家多了解霧台、多認識魯凱族。顏文成老師認為,科技進入部落不是技術也不是設備的問題,關鍵在人的心,心放對了,事情就對了。這個觀點,也讓楊皓凱覺得很感動,認同當地部落愛自己的文化,持續深耕,讓小朋友知道自己是誰,了解文化的意義。

最後一周的課程中,黃姿惠和林章展教小朋友用小畫家畫畫,以我最喜歡的人為主題,使用moviemaker製作影片。當天有小朋友寫說他想當最厲害的摔角選手,保護部落,成為抓山豬高手;還有位小女生做了一部影片給媽媽,畫著媽媽陪她一起上學、煮飯給她吃、無私的照顧她,是她最喜歡的人,放學時,媽媽剛好來接她,看到影片當下感動得哭了,這份感動也延續在每位同學的心中,在霧台的幾天,我們看到小朋友的真,當地魯凱族人對文化的認同,和延續這份意義的信念,雖然我們來自高雄,但在山上的那幾天,我們卻是很道地的魯凱族人。

▲服務課程中,同學們教小朋友powerpoint、收發email、小畫家、moviemaker影片製作等。
▲遊戲和運動時間,大家都玩的不亦樂乎。
▲在霧台的幾天,對同學來說充滿了感動和收穫。
 
 
 
【講座專欄】博覽國際新聞 世界大不同
閻紀宇演講吸引許多同學到場,充實的內容讓大家更了解國際新聞。
【記者黃鈺淇/綜合報導】

雖然台灣是一個島國,理應隨時關注國際間新聞的動態,但是在媒體間國際新聞的報導卻有許多不足的地方。11月16日邀請到現任於聯合時報國際新聞部的閻紀宇,為同學分享國際新聞編譯工作的心得,以及國際新聞未來的發展。

閻紀宇表示:「國際新聞在平面媒體與網路空間上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在平面媒體中,國際新聞通常是放置在報紙中後的版面,網路的國際新聞雖然內容比較豐富,但需要閱聽人主動的選擇閱讀。國際新聞的編譯通常佔1到2個版面,當有重大國際新聞發生的時候,例如日本311事件,會將版面擴大至4個版面左右,有層次的來作分析。

國際新聞的工作量,端賴當天是否有突發的國際要事。一般而言,國際新聞的編撰是從晚上六點開始至十點半截稿,因為與其他國家有時差的關係,須等到各大通訊社的新聞發布後,才能開始工作。但面對突發事件,國際新聞部門彷彿從正規軍變成特種部隊,因此,閻紀宇表示「國際新聞的工作非常刺激」。

閻紀宇大方與同學分享國際新聞資訊的來源,主要來自三大通訊社的外電:路透、美聯社、法新社。此外還有幾個優質的網站可以參考:NBC news、Youn up韓聯網、朝鮮日報、共同網、Breaking news、Reuters、Wikipedia、中國外交部等的網站。

NBC news更新速度快,排版清晰,操作方便,對於美國的新聞有更深入的報導。韓國新聞方面可以參考Youn up韓聯網及朝鮮日報,除了即時更新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客觀獨家的南北韓新聞,內容十分完整豐富,加上專門為不會韓文的人設立中文版的網站頁面。日本新聞則多參考共同網,以及日文為主的朝日新聞。

Breaking news網站有除了即時報導外,且新聞來源多、內容種類十分豐富。Reuters網站成立很早,歷史悠久,設立非常完整,主要的強項為財經方面的新聞。Wikipedia可以查詢到新聞事件的背景知識,且網站跟時事結合密切,能夠將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解釋詳細。中國外交部網站因為外交國家眾多,因此可以查到許多國家的資料,資訊很新又完整。國際新聞的撰寫最重要的是根據收集來的資料,擁有篩選、辯證、整理的能力。

閻紀宇表示,「因為電子媒體強調畫面的展示,且國內電子媒體對國際新聞內容較壓縮,通常只在新聞節目片尾播放以奇聞、趣聞為主的報導」。電視新聞雖然強調即時性,但必須遷就影像呈現,因此欠約深入且多角度的報導,導致觀眾若只經由電視吸取國際事件,會窄化其對國際的視野。

聯合報針對這種現象,想透過跨媒介的方式製作以國際新聞為主的新聞頻道。在新聞形態上分為兩種:SOT與BS。SOT大約有一分半的新聞時間,由主播導言,再經由後製過的畫面報導,影片畫面是記者先行配音、寫字幕及旁白,令觀眾理解快速。BS大約50秒的新聞,只由主播完全的口語介紹,且呈現的畫面簡短。
對於電視國際新聞的缺陷,希望能藉由UNT TV帶給觀眾一個隨時與國際接軌的新管道。

雖然國際新聞在平面媒介已經發展完全,但面對網路新科技與電視創新內容,仍有許多挑戰,未來同學不妨多觀察國際新聞如何以新形態呈現在其他的媒介中。

 
 
 
【講座專欄】改變傳播模式 行動通訊拓展研究面向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傳播系教授Carolyn Lin蒞臨傳管所,講述行動通訊時代的傳播研究特色。
【記者許世融/綜合報導】

隨時放在包包、口袋裡那只冰冷的手機,已成為人們情感的依附?中山傳管所11月12日邀請到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傳播系教授Carolyn A. Lin,以「The Social Dynamic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為題,替學生勾勒出行動通訊時代的輪廓,她提到,麥克魯漢說過,媒介是人類感官的延伸,而日夜相伴我們的手機正成為了人們的延伸。

智慧型手機主宰了人們情感的宣洩,Carolyn Lin表示,人們的生活需要刺激,智慧型手機提供使用者逃避無聊的管道,當人們難過、無聊時,他們也許會待在家中,邊看電視、邊玩手機,因此情感上來說,人們都是依附於手機的。她再舉例,當手機聯絡人號碼因故不見時,人們會難過、生氣,甚至恐慌,因為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感官的延伸。

行動上網的盛行,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用手機拍照上傳社群網站分享,Carolyn Lin表示,分享照片的目的在於建構與管理個人形象,透過上傳照片,讓社群網站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動態,這樣的分享甚至成為一種炫耀,不過她開玩笑說:「拜託同學們別再上傳你的午餐照了,臉書食物照已經太氾濫了。」

不過,Carolyn Lin也對社群網站的照片分享提出疑慮。「照片顯示你的為人!」她說,即使照片上傳後使用者再刪除,這些照片還是會一直保存在伺服器上,尤其是使用者被朋友標籤的照片,是最不受控制的部分,也是對隱私的侵害,美國公司通常會僱用人去調查面試者的臉書,如果臉書上的照片不妥的話,對該使用者可能會帶來麻煩。

Carolyn Lin表示,行動通訊讓傳播領域的研究多了更廣的面向,如可結合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沉浸理論(Flow Theory)等,甚至被許多學者認為已過時的使用與滿足理論(Use and Gratification),拜行動通訊之賜,逐漸發現復甦的可能。過去手機只是手機 ,不是影片播放器,現在智慧型手機可以上網、看影片,結合許多科技,讓行動通訊的研究領域充滿各種可能。

▲傳管所副教授李雅靖感謝Carolyn Lin帶來精彩的專題演講。
▲現場聽眾踴躍發問。
▲會後同學們仍認真上前與Carolyn Lin提問。
▲有來自日本的學者特地前來聽講。
 
 
 

【講座專欄】圖文影像大結合 你所不知道的數位出版

群傳媒執行長龐文真深入淺出分析數位出版產業。
【記者蔡嬑佳/綜合報導】

「數位出版是什麼?」,11月30日的傳播管理講座邀請到群傳媒執行長龐文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同學認識數位出版產業,從出版的流程、思維,到現今產業的概況、使用者的接受情形等多重面向,最後更呼籲同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購買行為,以延續出版業的生機。

龐文真由出版談起,出版是什麼?出版即是「Making something public」,所以舉凡遠古時代的狼煙、甲骨文、竹簡刻字到現今的報章、雜誌、電視、網路等都算是出版;隨著科技的演進,出版在製作流程、工具、呈現方式和販買方式上都出現的重大的變革,而後有了數位出版的概念,製做出電子書,目前在美國80﹪的出版社都有出版電子書。

電子書的出版模式已使內容製作、通路和讀者漸趨整合,像是美國的亞馬遜書店,這類較早發展電子書的數位出版產業,同時掌握出版的各個環節。以往創作、編輯和製作各自獨立作業,如今三者都同屬數位出版階段,在內容上除了固有的文字,還能加上影音讓內容更豐富,同時也能將既有紙本書轉製成電子版,使得閱讀更為方便;在通路的部分,數位出版後,讀者只要有網路,隨時隨地都能買書、看書,不用一定要到實體書店,於是網路書店、電子書成了最為便捷的閱讀選項;這也促使讀書不再只是讀紙本書籍,使用電子閱讀器、電腦、平板電腦,甚至手機都能閱讀電子書。

但僅是將紙本文字轉換成電子板就是電子書嗎?其實兩者在出版思維上有明顯的落差,龐文貞以自己在數位時代雜誌的工作經歷為例說明;在雜誌社擔任記者時,有一次到芬蘭訪問 Nokia的總裁,過程中拍了幾千張照片,但礙於版面限制只能以5、6萬字搭配幾張照片呈現,若物換星移到數位出版,文字的長度和照片的張數就沒有限制,所有採訪過程中的細節和芬蘭的景色,皆能盡情的與閱聽人分享,甚至還能加上影音和互動,增加參與感。

因此,出版過程中的每個小細節都很重要,就像是近期很火紅的國片賽德克巴萊,從籌劃拍電影起,便把所有的資料都保存下來,配合電影的上映,再以不同的形式呈現電影拍攝過程、背景故事等;將這樣的概念移到電子書,放入過程和補充背景知識,便能讓讀者看到景下之物,數位閱讀將會更有趣,而不僅是一本可以翻的電子書;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數位出版工作者將須具備圖文和影音一同呈現的能力。

美國的數位出版產業從2007年起步,到現在已邁入成熟穩定的階段,近三年的電子書量增加了30﹪,大部分出版社的出版品50﹪有電子版,電子書的營收更是每年翻倍成長,在亞馬遜書店的紙本書和電子書銷售比例是100:114;數位出版產業的成功,也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美國學生98﹪有數位載具,73﹪表示沒有科技產品無法讀書,在中國大陸甚至出現了,大學生開學要求爸媽買三件套:iPhone 4s、iPad 3、Mac Air的情形;反觀台灣的現況,數位內容的出版速度才發展仍不夠快,加上一般讀者無閱讀電子書習慣,所以仍須3到5年才能發展成熟。

致力於數位出版產業發展的龐文真,對於台灣的現況感到憂心忡忡,首先是有數位閱讀習慣的人,大多閱讀網路上盜版書,若此負向循環持續不止,將沒有資源發展好的出版品,也吸引不到讀者,台灣的數位發展產業將停滯於此;再者,由於授權的關係,多數電子書不一定能永久擁有,和紙本書大相逕庭,再加上目前的電子書價格偏高,促使多數的讀者仍選擇購買紙本書;然而技術的革新,數位出版的成本漸趨穩定,電子書價格將會漸趨便宜,而內容的加值將會再帶動價格的上揚,到時候電子書的價值將會超過紙本書,讀者的購買意願也會隨之提升,數位出版產業才能進入正向循環的營運。

僅有完善的數位出版產業仍嫌不足,須有優質的讀者出版產業才得以為繼,因此龐文真呼籲大眾養成閱讀的習慣,目前市面上的出版品涵蓋各個領域,數位化之後,更容易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書籍,而多讀書不僅是充實自我,也是創作者繼續創作的原動力;另外,尊重版權,閱讀正版品,數位出版產業才能持續發展,甚至有資源打造最適合讀者的閱讀模式;身為讀者的我們也應謹記,數位出版已是時勢所趨,讀者的支持與否也決定了閱讀品質的優劣與否。

龐文真演講內容豐富有趣,修課同學滿載而歸。

 

 

 

溫故知新前期電子報

 

有話要說!你有話想對傳管的夥伴們述說嗎?
我要報料!你想分享校友們最新的動態資訊?
佛心來著!你的公司有職缺能提供給學弟妹?

請將任何的批評、建議或是鼓勵
來信至nsysu.icm.epaper@gmail.com

傳管家族歡迎你的佳音!

★分享傳管所電子報第十期到Facebook★
★分享傳管所電子報第十期到Plurk★
★分享傳管所電子報第十期推至Twitter★

★喜歡傳管所本月電子報請於下方按讚!謝謝您繼續支持傳管所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