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指導老師
製作團隊


本刊期數
發刊日期

蕭 蘋 教授
鄭安授 教授
簡愉芬、蘇柏銓
賴瓊淑、王人豪

第64期
2019年04月15日

訂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行傳講座】
傳播生涯五十載 李金銓的思想與經驗傳承

【行傳講座】
你看到了什麼 用眼動儀觀測訊息效果

【行傳講座】
在地與國際相襯 華人傳播的昇華

【行傳活動】
毛毛蟲直直撞 行傳向前衝

【行傳活動】
行傳新生來報到 跳脫框架是成長關鍵

【講座專欄】
行銷傳播管理講座場次預告



 

 

〈系所位置〉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粉絲專頁



〈觀看人次〉

Free HTML Web Counter

〈電子信箱〉

〈友站連結〉


 

【行傳講座】傳播生涯五十載 李金銓的思想與經驗傳承

【記者王人豪/採訪報導】
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3月15日邀請到教育部玉山講座學者、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與文學院合聘教授李金銓,以「傳播研究的跨界,搭橋與交光互影」為題進行學術交流座談會,分享他在中西傳播學術生涯近五十年的經驗與學思,提供與會學者、研究生未來在傳播界發展所需具備的視野與準備。

李金銓講座教授為知名國際傳播學者,曾任教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城市大學等名校傳播系,於兩岸三地作育英才無數,致力於華人傳播學界的教育與發展。

李金銓教授以豐富的學識說明傳播研究的現況與發展。

技術發展的影響 「人」仍是核心
座談會開始時,李金銓教授以回覆高雄科技大學陳志賢教授所提出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資料科學(data science)對傳播學界的影響和發展破題。他認為,科技無法取代人,雖然技術的發展確實會對產業、生活發生重大影響。人工智慧是福是禍?還是福禍相倚?仍需要思考。他強調「大數據其中的意義仍需要人來解釋,因事物的存在有賴於意義的描繪。」

而將科技發展議題拉回至傳播理論層次來探討,便是科技決定論與政治經濟決定論的範疇。他認為,若將決定論的極端論述當作「邊界」(Boundary)來設定焦點,便能從中找出各自關懷的終極目的,不論是科技決定論抑或是政治經濟決定論都各有所長,不同條件下的語境與脈絡便會從中產生重大的作用。

行傳所所長蕭蘋(左)與李金銓教授(右)於座談後合影。

大數據如何應用 發覺理論的洞見
高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學系曹琬凌助理教授則提問,大數據所留下的數位足跡能否可能成為相對於人類學「厚描法」(thick description)的「厚數據」(thick data)?李教授表示,科技確實能蒐集全面的數據去預測社會行為,但它所引發的後續效應,是道德倫理能夠處理的範疇嗎?人能夠接受所有數位足跡都被數據資料庫所記錄下來嗎?

不過,他也說到大數據與個案研究是互補關係。大數據確實可以預測大趨勢,但在個案研究當中,小樣本結構可以發現「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意義,並從中提煉出智慧與洞見。他強調「研究個案並非僅專注個案本身,而在於能否層層挖掘出個案本身的意義。」

傳播研究的瓶頸 學術需具備「公共性」
行傳所所長蕭蘋則問到當前台、港、中三地傳播研究的現況。李金銓認為,台灣學術界的信心與野心不夠,僅僅只是複製美國經驗,而中國學術卻發展快速,好學深思的風氣也逐漸形成。他建議,台灣學界仍需多加提問,不必妄自菲薄,盡可能地跳脫美國實證主義的框架。

蕭蘋另問到當前台灣傳播學者在研究本土議題和中國議題上所受到的國際關注差異,對此,李金銓建議,若能將在地經驗、文化情懷等,提升至放諸四海皆準的理論意義,並藉由以小見大的理論洞見,就能提升台灣本土議題的能見度。

此外,他更說明社會科學最重要是看待世界和社會的方法,對問題要足夠敏感才能發展出累積性的問題。同時他也強調「學術必須要有公共性」,以公民身份影響社會,保持對社會的關懷,才能以學術視野對民主產生貢獻。

李金銓教授(中)與與會學者、研究生合影。

學術生涯50年 思想與經驗的積累
行傳所鄭安授教授則問到「綜觀過去學術生涯,李教授對學術的理解是什麼?」李金銓認為「最簡單的事物最難回答」,過去五十年的學術生涯中,雖然學中有術,但研究技術僅是事半功倍的手段,也須考量到工具的適用性。不過,相較於分析工具的精良,他更願意閱讀具有洞見的文章。

譚躍教授則針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提問,似乎很多學生沒辦法聯想理論與問題的關聯性,使得研究無法聚焦。李教授則表示,模仿本身就是好的學習方法,在理論的聯想當中發展對於問題主幹的看法,以戰略性的方法寫文章,層層觸近問題的核心。

最後,李金銓談到面對過去多年的學術生涯時,需要從中找到工作中的樂趣。他也勉勵在座的研究生,學術研究除了能夠提升看待世界的視野外,也能讓人生受用無窮,不論未來是否持續進行學術工作,仍需保有對事物的好奇心。

【行傳講座】你看到了什麼 用眼動儀觀測訊息效果

【記者王人豪/採訪報導】
傳播理論常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觀察閱聽人的接收反應,其中的認知取徑是訊息接收理論中較新穎的論述。而「眼動儀」的實驗方法又帶給傳播界什麼不一樣的研究方向?本所於3月8日邀請到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的陶振超教授,為同學介紹目前傳播認知取徑研究的發展空間與方向。
陶振超教授(首排右四)、譚躍教授(首排左三)與修課同學合照。

心理學、傳播學的交界 認知取徑的重要性
陶振超在加入交通大學前,即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包含台灣首次網路使用者調查、參與天下雜誌新媒體部門的成立,也曾成立網路公司。任教後更成立「傳播與認知實驗室」進行傳播、視覺心理學以及生理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他直言認知取徑研究是台灣,以及整個亞洲都需要的研究。

陶教授表示,傳播研究關注的是資訊處理過程以及社會網絡,若能夠加上認知取徑,就能更有效了解「大腦如何處理資訊」,進而以心理學論述重新檢視傳播理論與使用者研究。研究結果可以解答實務界與學術界的疑惑,並促進產學合作。

業界與學界之所以重視認知取徑的傳播研究,在於若能了解人類形成注意力的機制,便能有效的提升傳播效果。其中,人類視覺系統對資訊處理的過程是值得研究的。人類的「驚鴻一瞥」,能夠產生多少注意力,且能處理多少資訊呢?陶振超以「人類能不能分辨廣告」為例,說明人眼受到外在刺激時,是否能夠辨識出觀看內容所要傳達的涵義。藉此測量人們是否有接收到廣告刺激,便能夠理解閱聽人注意力的形成過程,相關研究也能夠應用在行銷、政治傳播等議題。

▲陶振超說明認知取徑的應用與相關研究。 ▲陶振超以心理學實驗說明注意力的形成。

你在看哪裡? 眼動儀一測就知道
陶振超以眼動儀實驗解釋人類選擇性暴露的問題。他以四個不同的議題觀察受測者眼球的反應,發現不同立場傾向的受測者,其眼球運動軌跡會有所不同。他也以產品置入為例,運用眼動儀了解何種情境才能夠吸引閱聽人眼球。換言之,眼動儀可以呈現廣告訴求是否有被閱聽人所知覺。

大腦在視覺資訊處理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視覺錯視就是大腦認知與視覺感知的差異。陶振超以「史楚普實驗(Stroop test)」說明視覺與大腦認知的差異,此實驗測量受試者對字義的認知是否會影響其判斷色彩的能力。由於顏色與文字具有雙重意義,受試者的反應會受到認知差異所干擾。而眼球運動是感知的過程,大腦則會因應不同程度的認知,分配不同的注意力資源以處理接收到的資訊。

認知取徑研究強調的是注意力控制下的資源分配,藉以解答媒介訊息的效果。陶教授表示,注意力機制可以分為目標導向的控制處理機制,以及刺激導向的自動處理機制。前者是尋求閱聽人「想要」觀看的內容,後者是受到外在刺激而產生的生理反應。對此,他指出認知取徑除了提供直接影響閱聽人的媒介效果證據外,也讓研究者對閱聽人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行傳講座】在地與國際相襯 華人傳播的昇華

【記者王人豪/採訪報導】
傳播學研究是社會科學的一環,要如何結合自身的在地經驗、跳脫美國視角並發展本土化的理論,便成為華人傳播學界的重要議題。本所於3月15日邀請到知名國際傳播學者,同時也是教育部玉山講座學者—李金銓教授,與同學們分享其近50年的研究經驗。
▲李金銓認為應要提高理論的價值與意涵。

你儂我儂的國際傳播 交互融合的文化視野
李教授表示,過去不論是傳播、教育、環境等研究都是「美國霸權」,雖然需要向其學習,但也需「異中求同」。他以中國陰陽哲學的「對立與融合」與管道昇的「我儂詞」強調國際傳播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相互滲透、學習的過程,而非單一的霸權論述。此外,若要以在地經驗為主體,並培養看待世界的視野,也需長期的對話才能相互理解。

傳播的啟示與轉向 以小見大的重要性
1960年代開始,發展傳播為當時的顯學,主要討論如何透過大眾媒體以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李認為,媒介具有移情作用,它讓閱聽人得以接觸外在的新興資訊,但發展中國家如果大量複製美國經驗,會消彌其內在的社會因素。

他也以創新傳播的理論說明,雖然研究在不同的國家施行,但卻也僅是「美國研究的再生產」,無法看見跨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對李金銓教授來說「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內涵是無法分割的,現代沒有傳統的基礎無法生根,美國的傳播經驗是無法被具有不同特性的國家或文化所複製。

自然科學是針對事件的普遍性概述為簡單的公式,人文科學處理的則是事件的特殊性,社會科學則位於兩者之間。李金銓說:「希望有經驗的特殊性,也要有理論的普遍性」,尋求事件共通的意義,將其置放於更大的場域當中。也就是透過「以小見大」的視角,將在地經驗擴大為人類世界的意義。

▲李金銓教授(前排紅衣者)和行傳所師生合影。

在地經驗的詮釋 抽象階梯的攀爬與提升
李金銓認為看待世界的方法可以畫分為兩種:實證主義與解釋主義。實證主義能夠簡潔說明事物因果關係,但不要全盤地相信;而解釋主義則能夠看到其中的複雜性,但需要賦予它井然有序的解釋。換言之,傳播語境中的意義,就像洋蔥需層層剝開,單獨觀察其不同的風貌,並非是實證主義下簡單、直線的模式。

李金銓也以韋伯的論述說明,研究複雜的現象需要足夠的因果關係與意義來賦予秩序。研究者須以「在地與生活經驗」發展核心的議題,並從中提升理論的層次,攀升「抽象階梯」以觸及理論核心。也就是說,應以在地經驗的特殊性提升至理論的通則性,而非將通則性應用至特殊性。

最後他提到,透過「具有理論意義的具體問題」探求個人的終極關懷,才能夠有效的提供理論的洞見,並運用在地經驗解釋人類行為的意義,藉由觀察世界運行的模式,了解華人傳播與西方傳播互動的地位與角色。

【行傳活動】毛毛蟲直直撞 行傳向前衝

【記者賴瓊淑/採訪報導】
中山大學108年全校運動會,除了往年都有的系際盃田徑賽,更首次舉辦「毛毛蟲生死鬥趣味競賽」。行傳所這次在碩一生葉婷的號召下,也跨屆報名參賽,更邀請「行傳男神」周軒逸教授一起參加。學生們在遨遊學術大海之餘,也走出教室感受青春,在陽光下揮灑汗水,促進行傳大家庭彼此之間的感情。
▲團隊「丹丹大米腸」12人齊心參與競賽。

「毛毛蟲生死鬥」是需由12人合力將充氣的毛毛蟲搬運至定點的團體競賽,不僅考驗團隊的默契更需要有強大的爆發力,才能贏得比賽。由碩一學生葉婷號召行傳所上的同學們組成「丹丹大米腸」團隊,除碩一的學生外,還邀請擔任碩一班導師的周軒逸老師及碩二的學長們,齊心在競賽中奮力奔跑。

在同學的邀請下,周軒逸教授第一次踏入中山的操場,和學生一起參加活動。身為行傳所「研究方法大師」的他,在賽前非常認真地上網調查「必勝攻略」,更將本次活動與學術進行連結,在賽後分析得獎對伍後指出「性別比」乃獲勝關鍵!軒逸老師表示,跑完雖然有點累,但同學們表現得都很好,明年也願意再跟同學們一起參加這樣的趣味競賽。

▲行傳所學生跨屆參加全校運動會趣味競賽「毛毛蟲生死鬥」。

活動召集人葉婷說:「看到這個活動的時候,就覺得毛毛蟲比賽很新奇,之前都沒嘗試過,感覺會很有趣。」她認為研究所比較少團體活動,這比賽需要多人一起才能完成,剛好藉由這次機會,走出戶外活動筋骨,還能凝聚師生情感。 參賽的碩一學生謝宗憲表示,看別的隊伍在跑的時候似乎很簡單,但其實非常累。雖然第一輪初賽就被淘汰了,但真的非常開心能和同學們一起參與這樣的活動。

【行傳活動】行傳新生來報到 跳脫框架是成長關鍵

【記者賴瓊淑/採訪報導】
本所3月27日舉辦新生座談會,邀請考試入學的準新生們與所上教授及學長姐相見歡。由所長蕭蘋介紹所上課程與環境,也請行傳電子報記者及電子商務時報總編,和新生們分享行傳所的實習平台。此外更安排與教授個別訪談,除了讓新生更了解所上事務外,也初步談談未來的研究方向。
▲新生們仔細聆聽所上事務。 ▲蕭蘋所長介紹行傳所課程及環境。

蕭蘋所長表示,行傳所最大的優勢在於跨領域學習與多元發展。所上的教授們背景相當多元,故課程與最新的傳播趨勢能夠密切結合。此外,中山行傳所整體的發展方向和北部的傳播所非常不同,錄取的新生都來自不同的背景,期待新生們可以跳脫原本專業背景的訓練框架,進入研究所後能有更多樣的學習,挑戰不一樣的領域。

座談會中,老師們幽默地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與課程內容,輕鬆愉快的氣氛,引得全場笑聲不斷,也讓新生們很快地融入行傳大家庭裡。行傳所除了提供專業知識之外,還有行傳電子報、電子商務時報兩種實習平台,以及所學會舉辦的各種活動。為讓新生們做好入學準備,座談會中也請到各單位的幹部為其講解相關的內容。

行傳電子報記者王人豪表示,所上每學期都邀請傑出的學業界講者前來演講。撰寫電子報新聞可以進一步了解更多專業知識,也能藉此拓展人脈,此外還能培養自己訪談與寫作的技巧,故他鼓勵新生擔任電子報記者。電子商務時報總編輯鄭廣泉則強調,撰寫電商相關新聞,是研究所中相對實務的技能,藉此訓練新聞寫作與對議題的敏感度,他也期待新生們能有更突出的表現。

▲電子商務時報總編鄭廣泉講解電商時報內容。 ▲行傳電子報記者王人豪介紹電子報內容。

與會的準新生蔡秉育表示,和教授會談後能對研究所有更深入的了解,且所上氣氛活潑又熱情,非常期待之後進到行傳所就讀。準新生呂宗翰說:「這樣的活動是其他學校的研究所沒有舉辦的。」透過新生座談會能讓他們快速地了解所上的授課內容,也更清楚教授們的研究領域。

去年曾參加新生說明會的碩一生盧怡撰說:「看到這些新生就會想起自己去年也這麼積極認真,有找回初心的感覺。」碩一學生陳雅筑認為新生對所上的事情都很不了解,藉由座談會能讓學弟妹更快地適應研究所的環境,她也非常期待學弟妹加入行傳所。

【講座專欄】行銷傳播管理講座場次預告
講者/服務單位 講座講題 講座日期
黎榮章先生/亞洲指標數位行銷顧問公司總經理、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創辦人

網路聲量,對個人、商業、社會議題的價值

4/26

許梅鈺小姐/福斯傳媒集團行銷公關部經理 跨國媒體在台灣,行銷公關玩什麼? 5/31

 

 

==本刊完==


感謝您閱讀本期電子報,您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若有任何建議與鼓勵,請於上方惠賜您的寶貴意見,謝謝!

Copyright © 2011-19 中山行銷傳管所電子報 IMC 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