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蕭 蘋教授︱本期(02)︱發刊日期:2011年04月15日

編輯團隊:謝君臨、黃昱哲、劉桂君、陳怡君

 
【人物專訪】傳管所學生積極主動 資管系教授郭峰淵讚譽有佳
 
和藹可親的郭峰淵老師,為傳管所與資管所的合聘教授
 
【記者黃昱哲/採訪報導】

傳管所除了有本所的專業師資,也透過校內師資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到管院其他老師的學術風采。郭峰淵老師雖然是資管系的教授,但是他豐富的人文素養與資訊社會的研究專長,成為傳管所與資管所的合聘教授,深受學生的愛戴與景仰。郭教授表示,他喜歡和傳管所的學生做質性研究,可以深度的去了解與媒體、網路有關的社會現象。

郭峰淵教授在傳管所教授資訊倫理以及資訊與社會課程。郭教授表示這些課程是資管所與傳管所合開,剛開的時候就已經有傳管所的同學來修課,本來不以為意,但是後來愈來愈多傳管的同學前來修課,也有人找他當指導教授,讓他漸漸發現傳管所的學生有豐富的人文背景,與資管的學生很不一樣,也覺得傳管所的學生很主動,因此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傳播科技透過網路在改變社會,傳播產業成為當代社會最重要的產業之一。郭峰淵教授提到,科技與社會無時無刻都在迅速的改變,在台灣傳統文化的束縛之下,導致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他認為,如果是抱著補足「不足」的心態,那麼永遠沒有「足」的一天。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不足是一個常態,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舉例來說,如果做一件事情要等到準備好了才行動,很可能到了白髮蒼蒼都還一事無成,這種傳統的意識形態已與現代快速變遷的社會不符。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上過郭老師兩門課的碩一許同學表示,郭教授讓她開始試著思考以前從未思考過的事情,每堂課都可以得到一個看事情的全新角度,也讓她找到未來的研究興趣,因此決定找郭峰淵老師當論文指導教授。另外,張同學也表示,老師為他們戴上社會學的眼鏡,讓她得以看清資訊社會的各種現象。由此可見,修習郭峰淵教授的課程,「如沐春風」四字,是傳管所學生最大的收穫。

 
【活動快報】 大開溝通管道 所聚促意見交換

蕭蘋所長(右)與紹蓉老師親切的臉龐上推滿了笑容

傳管所初次所聚,在歡樂之餘仍不忘提出改善所務之建議
【記者劉桂君/採訪報導】

3月14日本所舉辦第一次所聚,所長蕭蘋及新任助理教授王紹蓉與學生面對面,針對所內大小事務進行意見交換。其中蕭蘋展現有別於課堂上的模樣,一開始就與王紹蓉接連開學生玩笑,現場爆笑如雷,「笑」果十足。

不過在歡笑之餘,所學會會長周季庭也規畫「交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透過不具名的方式填寫問題,再隨機轉交付其他人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針對所上事務「暢所欲言」。問題從傳管所定位、課程設計、如何尋找指導老師,乃至新聘老師的遴選標準等等,包羅萬象。

其中有學生建議可開辦新聞營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蕭蘋除表示可以進一步適學生需求而規劃外,她亦強調,「寫作真的很重要」,好的寫作能力可以把50分的論文提升至80分。王紹蓉也指出,「不管你念哪個領域,到最後都是作文比賽」,說明寫作能力的培養乃是必須。

針對學生提問如何選擇指導老師,蕭蘋建議,可先自行擬定兩至三個題目,從欲研究方向中,找尋與其研究領域相近的指導老師。假若心目中已有「非他不可」的指導老師人選,蕭蘋則表示,可以與指導老師討論,甚至請指導老師協助擬定研究方向。

另外,由於傳管所已邁入第十四年,累積許多校友,加上鳳凰花開的畢業季即將來臨。因此對於學長姐畢業後的就業分布與薪資,學生建議可規劃交流平台,讓未來的學生可資借鏡,預做準備。對此蕭蘋允諾會加以努力,不過她也以「過去的經驗可以參考,但不是絕對」與學生共勉之。

對於所內第一次聚辦餐會,拉近師生距離與促進意見交換,碩一莊郁茹回憶,當天的餐敘氣氛很歡樂也很溫馨,她說,「學姊設計讓大家交換問問題,解決了大家總是對提問很害羞」,且「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熱絡」。碩二王力威亦表示肯定,不過他也建議,「往後的所聚可以有個主題性」,因為如果只是流於餐會與歡笑,不免可惜。

 

【活動快報】 傳管所新生說明會 場面熱鬧溫馨

蕭蘋所長親切地歡迎新生們加入傳管所

家長陪同新生聚精會神地聆聽介紹
【記者陳怡君/採訪報導】

研究所考試告一段落,新生名單亦陸續出爐,為了讓新生熟悉及選擇中山傳管所,所上與所學會於3月24日舉辦新生說明會,讓新生擁有進一步認識中山傳管所的機會。所長蕭蘋與助理教授王紹蓉亦出席新生說明會,歡迎新生並給予許多鼓勵與建議。

蕭蘋提到,畢業後不僅可得到MBA的碩士學位,傳管所擁有傳播相關背景的師資,結合管院於管理部分之師資及資源,學生在此能夠獲得相當充實的學習及充裕的資源。所上於研究成果上,擁有相當豐富的成果及數量,亦不輸給其他國立學校。王紹蓉也表示,進入中山傳管任教,是自己人生當中最正確的選擇之一,若學生選擇就讀傳管所,也會是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同時,碩一同學亦準備簡報,以輕鬆活潑的方式介紹傳管所及中山大學之特色及觀光景點,也介紹生活中食衣住行之簡單介紹,讓新生無須擔心生活起居上的問題。會後,亦有學長姊偕同新生參觀男生及女生宿舍,展現出良好及親切之互動。

許多新生偕同父母一同參加新生說明會,並在交流時間,與學長姊們進行熱烈互動及交流,不只交換名片,亦相談甚歡,現場一片歡樂笑聲。新生說明會不只讓新生更了解中山傳管所,也讓傳管所的學長姊們先熟悉未來的學弟妹,建立良好關係之餘,同時也能夠給予學弟妹實質上的幫助,並歡迎他們的加入。

紹蓉老師認為來此任教是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會後新生們與學長姐的交流十分熱絡

【學術活動】 2011行銷傳播工作坊──學術與實務之邂逅

行銷傳播工作坊現場座無虛席

傳管所教授蕭蘋揭開本場研討會序幕

 
【記者謝君臨/綜合報導】

「世界是平的!」Thomas Friedman在他所撰寫的暢銷書中,大力宣揚世界正被抹平的全球化趨勢。傳播學者Marshall McLuhan所預言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時代也早己到來。隨著資通科技的發展與跨國商務的盛行,如何善用新傳播科技的威力,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nagement)策略,藉以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進而增加商業上的銷售,已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因此,行銷與傳播領域之結合,已為不可避免之態勢。

有鑑於此,未來將朝向「行銷傳播」定位發展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遂於3月19日舉辦了「行銷傳播工作坊」的學術研討活動,廣邀實務界與學術界的菁英,共同針對現今行銷、傳播的發展概況與趨勢,提供自己寶貴的經驗及敏銳的洞察。在主持人傳管所教授蕭蘋的開場與拋磚引玉之下,與會的專家學者,隨即就本次研討會的四大主題進行演說與分享。

主題一:全球性之服務推廣與市場拓展──私部門跨國企業的行銷工具

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黃明新指出,近20年來的行銷演變,主要是從商品到服務,從有形到無形,從交易買賣到社會關係。在現今強調「體驗行銷」的時代中,行銷人員唯有從顧客的需求出發,才能提供客製化的商品與差異化的服務。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流通管理系主任徐村和則強調,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因此在做跨文化行銷時,必須將文化的DNA給灌輸進去,透過商品的「去地化」及「再地化」,以達成全球企業、在地行銷的終極目標。

「到底整合行銷的目的為何?就是投資效益的最大化!」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教授吳志文一語道盡新時代行銷的意涵。你必須針對目標顧客的特質來選擇行銷工具,藉以增加產品曝光度,讓顧客認識你的產品。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楊舜慧也提出自己的觀察,「現在談行銷其實是在講分享與討論,而且要即時。」隨著未來行銷工具越來越科技化,也許透過網路傳播的口碑(Word of mouth)與病毒行銷(viral marketing),消費者才是商品的最佳代言人。

決策公關行銷集團總經理謝閔瑜詼諧地說自己是什麼都會、什麼也不太會的T型人。他認為新時代行銷人才的核心技能──「傳播六力」:美學力、創意力、幽默力、企劃力、行銷力以及整合力,是我們應具備的能力;特別是整合力,這是電腦無法取代人腦的關鍵要素。用心的去享受生活,玩得越High,競爭力越高,是他工作十五年來的深刻體悟。

主題二:不同層次的訊息發送與使用服務的效果──公部門的行銷工具

行銷應該是要以「人」為主,中央通訊社社長陳申青點出社會行銷(Social marketing)的核心概念。過去1.0行銷重點放在產業,2.0行銷重點放在消費者,3.0行銷則是以人為主的參與式行銷。例如馬英九總統臉書粉絲專頁,其互動性的親民特質與新聞傳播效果,目前已吸引了52萬名左右的粉絲,算是公部門成功行銷的案例之一。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教授蕭宏金則表示,資訊是公共財,資訊落差與「M形化社會」造成民眾接收到的資訊不平等。以日本地震為例,是否接收到較多資訊的人容易生存?因此,政府必須是公平的,且滿足民眾的需要。中山大學傳管所教授蒯光武也提到,當災難發生時,資通科技的浪漫即不在,現在災難通常是以複合式災難的型式出現,藉此我們應思考資通科技能發揮甚麼作用。且政府在做社會行銷時,也要注意到大規模政策調合的問題。

「讓世界看見台灣!讓世界看見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局副局長劉顯惠以榮獲「政府傑出公關獎」的2009年高雄世運來與大家分享。透過公部門與民間協力,其行銷規劃是以時間序的力道來強化,並採先高雄後台灣,先亞洲後歐美的行銷策略,來推廣高雄的城市意象。在公共政策廣告包裝與訴求的面向上,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張純端則提出了「置入性行銷」(Product placement)的概念,例如知名的電視劇《痞子英雄》,即為城市行銷的成功典範。

主題三:整合行銷傳播的商機──電子行銷在新經濟時代的運用

中山大學傳管所教授王紹蓉以時下紅遍全球的藝人Lady Gaga為例,指出她實可視為是一種「Business model」以及「Attention economy」的具體展現,透過社群媒體的互動性讓她與粉絲們緊密相連,藉此持續創造發燒話題。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王致遠則從新傳播科技面向,來探討E-marketing的概念。與網路結合的Smart phone,儼然成為最貼近消費者的科技產品,讓你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做資訊的交換,其將成為新行銷時代的明日之星。

有別於王致遠教授從新科技層面思考,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戴皖文則強調E-marketing的策略性管理,也就是建立E-brand的概念,由社群媒體搭建人際橋樑延續傳統媒體的品牌策略,透過媒體整合而不是科技整合,才能達到成功。針對web 2.0的虛擬網路環境,台灣大學資管系教授黃明蕙提出了「自助式科技」(self-service technology)概念,為了追求更快速、更省時及更高效率的個人獨立生產服務體系,現今的社群媒體與網路公司大都採用了自助服務的科技。

以漢神百貨為例,其所推出的網路購物系統,即為消費者自助服務概念的具體展現。高雄漢神巨蛋百貨事業開發部副理袁永慧指出,現在日本的網購市值超過2兆3000億,台灣則為3000億。在台灣超過九成的網友為購物族群,且現在網路購物、購票大約名列網路行為的第四名。看準網路購物的龐大商機,才讓漢神百貨於今年3月投入網購市場,並據此修改行銷策略。

主題四:Web 2.0社群行銷與個案分享

Groupon台灣團購網站總經理郭書齊指出,社群行銷的本質即為電子商務。為什麼我們要做團購?因為店家可以藉此拓展知名度,消費者能夠降低購買的成本,彼此互謀其利。而Local business的概念也是地圖日記、Groupon一直在做的事情。資策會創所工程師蘇偉仁表示,現在國外越來越多「shopping locally」或是「shopping socially」的購物模式,未來不再是由廠商決定我們購買的商品,我們可以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力。

隨著網路的普及與發展,年輕人透過網路創業已蔚為風潮。愛評網創辦人葉卉婷回憶起剛接觸網路社群行銷時,由於沒有行銷理論的背景,因此她只有兩個觀念,一是行銷目的,另一則是行銷對象。她說,找到你的目標族群,並用他們的語言與之溝通,順著他們的毛摸,抓對他們的胃口,漸漸地便會培養出彼此的默契與信賴,這就是社群行銷的方法。

「網站是一種新的媒體,也是一種新的工具,既然是媒體,它可以做行銷,既然是工具,它可以用來收錢。」資策會創新應用研究所羅至善專案經理以實務經驗的眼光,洞悉Web 2.0社群行銷的目的與意圖。然而這樣的思考邏輯,實則奠基於「信任」的基礎上;累積你在網路上的Credit,才是社群行銷可長可久的生存之道。

透過學術界及產業界的交流與對談,得以讓抽象的理論和實務的經驗獲得交相驗證的機會,形成良性的互動與循環,而這也正是本次行銷傳播工作坊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第二場主持人蕭蘋教授(右起),與談人蒯光武教授、張純端教授

傳管所教授李雅靖為首場研討會主持人

 

【講座專欄】 媒介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兼談電視政論的政治實踐意涵──唐士哲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唐士哲(前排中)於演講後與師生合影

 

【記者劉桂君/綜合報導】

曾在蘋果日報發表「丟掉名嘴包袱的政論」一文的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唐士哲,於3月11日傳播管理講座,談及媒體作為一種政治實踐。他指出,在政治評論節目大行其道的當下,由於媒體具有導流效果(ordering effect),遂使政論節目儼然成為監督政府與指導議會進行的操盤手,導致媒體人與立法者角色易位。

唐士哲指出,國內最早的政論節目出現於1962年,為台視所開闢的「時事評論」節目,其形式為新聞報導結束後,主持人針對當天的新聞進行評論。直到2004年,「名嘴」一詞出現,造成現階段的民主政治語藝危境問題。

唐士哲認為,政論節目作為一個時事討論的形式,其合理的角色應當是作為新聞報導的後盾,以新聞報導的內容作為議題的設定者。不過,現階段部分電視政論在話題的帶動上,卻屢屢轉後盾為前鋒,反而成為新聞報導議題的設定者,形成「以『媒體』人的角度評論『政治』,主導議會的政治運作」現象。

因此,唐士哲表示,媒體導向實踐(Media-oriented practice)應朝向無定型(amorphous)、開放性(open-ended)、演化與涉入(evolving and involving)的方向發展。為了使電視政論導向為多元發言環境,而非「一言堂」的話語專斷處境,他建議,應從改造政論節目的經濟關係著手,並透過製播規範、廣告與杜絕酬庸式的名嘴待遇,創造多元開放的民主論壇。

同時,他也表示,過去的媒體研究,著重於機構(the institution)與文本(the text)的分析層次上,不過卻長期忽略閱聽人的立場,因此未來應發展去線性化邏輯的媒介思維,藉以補強其不足之處。

 

【講座專欄】 置入行銷原理與實務操作──趙善意

 

民視節目部經理趙善意蒞臨中山傳管所,暢談置入行銷的概念與意涵

 

【記者謝君臨/綜合報導】

何謂「置入行銷」(product placement)?這個問題,由民視節目部經理趙善意來為我們解答,似乎在適合不過。畢竟民視去年淨利高達6億元,居各電視台之冠;旗下的戲劇與綜藝節目亦獨占鰲頭,收視率全國第一。因此,由趙經理來回應本次演講的主題,遂言之成理,也格外具說服力。

趙經理首先以「影視媒體的『智』入行銷」拉開今日演講的序幕。他提到,置入行銷就是行銷領域所說的「產品置入」。它是以付費或是資源交換的方式,來行銷人、事、物或是抽象的觀念,藉此企圖影響觀眾的認知,來達到廣告的效果。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做「置入行銷」?簡言之,在商言商,其目的不外乎是增加媒體公司的收入,它是公司非常重要的收入之一。

此外,就電視節目來說,台灣目前的八點檔一集成本是200萬,偶像劇300萬;但日本的電視冠軍一集成本就高達台幣1000萬,因為他們有資金的支持,所以才能拍出質感講究的節目。因此,我們做置入行銷的立意,主要也是希望能吸引各界資源的投入,來讓我們拍的節目更優質。

置入行銷所使用的原理,主要是根據涉入理論(involvement theory)的基礎延伸而來,它利用觀眾在收看影視節目時的「低涉入狀態」,在不經意、潛移默化的情況下,突破觀眾對於廣告所產生的抗拒心理,讓他們在融入劇情的同時,一併接收到產品的訊息,或是接觸到品牌的商標,可謂一種隱性的行銷手法。但如果操作的太浮濫或是過於誇張的話,反而會讓觀眾感到反感,而產生反效果,因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端看我們怎麼使用。

趙經理將置入行銷奉為圭臬,從他結語的對句可見一斑:「產品置入於無形之中,觀念置入於洗腦之中;品牌置如於生活之中,服務置入於習慣之中。」到了這種境界,戲已經不只是戲了,廣告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廣告,戲變成了生活,而廣告則成為了我們的人生,彼此相互交織,分不清虛擬與現實了。

針對本次的演講內容,傳管所碩一同學陳研利認為,趙經理的演講讓我們更意識到這是個意義經濟的時代,對於我們下意識購買品牌商品的行為做了很好的解釋。傳管所碩一同學鄭薇珊則表示,不論是媒體從業人員或是廣告主都應以收視「質」來取代數人頭式的收視率購買標準,因為粗糙的節目內容不僅會讓閱聽大眾對於媒介專業失去信心,同時也會降低對於該廣告產品的好感。

 
【學術活動】 「傳播管理講座」專題演講資訊

 

【溫故知新】 前期電子報

 

有話要說!你有話想對傳管的夥伴們述說嗎?
我要報料!你想分享校友們最新的動態資訊?
佛心來著!你的公司有職缺能提供給學弟妹?

請將任何的批評、建議或是鼓勵
來信至nsysu.icm.epaper@gmail.com

傳管家族歡迎你的佳音!

★分享傳管所電子報第二期到Facebook★
★分享傳管所電子報第二期到Plurk★
★分享傳管所電子報第二期推至Twitter★

★喜歡傳管所本月電子報請於下方按讚!謝謝您繼續支持傳管所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