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君臨/綜合報導】
何謂「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抽象的「文化」與「創意」,如何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產業」?21世紀的今天,文化即國力,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事實,同時也是全球各國的重要政策。有鑑於此,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暨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執行長趙雅麗教授,遂以「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傳播定位」為題,與在座師生暢談當今後現代社會中「意義經濟」的本質。
為何要談文化創意產業?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產值的統計,其金額高達60兆台幣!鄰近台灣的日本與韓國,分別擁有3兆及1兆7千億的產值,反觀台灣,我們的產值僅6千億台幣,還不足人家的尾數。為何要談文化創意產業?從上述的數據即昭然若揭,它不但是全球的趨勢與潮流,同時也是台灣擺脫勞力密集的代工淵藪,邁向高附加價值的自創品牌之路。
「一部電影就是一種產業。」趙教授以前一陣子紅極一時的好萊塢3D電影「阿凡達」(Avatar)為例,其所創造的全球產值高達三百億台幣,此一數值相當於台灣代工生產二千萬台筆記型電腦所獲得的毛利率。除此之外,電影工業連帶帶動工藝設計、數位內容、影視娛樂、觀光旅遊、表演藝術與文化出版等產業價值鏈的發展,其所爆發的經濟動能與市場綜效委實十分可觀。
「台灣不缺導演,而是缺會說故事的編劇。」趙教授引用李安導演的話,點出台灣影視產業的根本問題。為何華人文化中的「花木蘭」故事,是由好萊塢來替我們說?為何台灣擁有全球最高的有線電視普及率,然而來自韓國的「Super Junior」和「Wonder Girls」卻幾乎占據了所有的電視頻道。我們的文化在哪裡?說不出自己的動人故事,台灣將成為「文化的被殖民地」。
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當文化從一種抽象的概念,透過「產業化、實體化」變成消費商品,其中所衍生的「意義分享」行為,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具體內涵。趙教授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實則必非一個全新的概念。「文化、創意、產業」皆為舊有之元素,透過全新的態度及拼貼組合,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新的視野與可能性。因此,它囊括了體驗產業、美感產業、感動產業與意義產業等範疇,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行銷」的手段與策略。
「文化」,是生活環境的總合,包含物質與精神層面。「創意」,是透過最小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意義。「產業」,則象徵著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趙教授透過個別的意義檢視,讓我們了解到創意市集裡所賣的手工藝品,並不能被稱為文化創意產業,充其量只能以「文化創意手工業」指稱,因為它無法大量生產,也就難以形成巨大的規模經濟,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便相對有限。
意義經濟的本質──創造意義、購買意義、消費意義
趙教授採用「意義經濟」的觀點,來與早期的「物質經濟」做一區隔。在意義經濟的時代,「消費的意義」就是「意義的消費」,誰占據意義的至高點,誰就能占據意義經濟版圖的主控權。換言之,現今商品早已從功能價值、交換價值,轉變為符號價值、體驗價值;人們購買的不只是商品,還包括附加於商品的「意義」。「品牌故事」可為具體實例,從中我們得以發覺其必要性與經濟效益。
趙教授以自身的經驗,來說明「符號」意義具體的價值展現。有一天她在天母的街頭上,看見一家攤販在叫賣包包,號稱不管是「LV、GUGGI、COACH」等名牌包皆應有盡有,好奇的心驅使她從旁觀察,最後發現原來攤販將各名牌的「符號」貼紙給貼在包包上,一個僅賣五百元,但在百貨公司內相同的包包卻可能要五萬元才買得到,其中的價差,即為品牌意義的具體價值。
由此可見,無怪乎品牌廠商皆竭盡所能地發展出一套系統性的知識,來告訴你購買他們的商品是多麼的有意義!品牌廣告所傳達的意義在於,除了要你「喜歡」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你「相信」它。而購買品牌商品的另一個意義,在於當人們處於資訊不完全或不對等的情況下,為自己購買的安全保障。因此,透過差異化、細緻化、階層化的意義生產過程,品牌與品牌之間的角力、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意義賽局,無時無刻都持續地在進行著。
意義經濟中的傳播定位──處理意義
趙教授指出,透過「意義經濟」的觀點,來詮釋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得以建立各學門、甚至是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交流平台,藉以促進各方的對話與溝通。然而傳播是一門研究「意義共享」的實踐性科學,不論是新聞、廣告、行銷或是電影,其本質皆源自於「意義的處理」,各傳播次領域的差別僅在於傳播情境或是任務上的差異。因此,處理意義,即為我們的核心知識與競爭能力。
傳播的核心知識觀,就在於掌握「意義的差異」。沒有差異,就沒有意義。試問如果全天下的人都長得一樣,甚至連想法都一樣,那這個世界還有何樂趣?差異就好似一圖底關係,沒有白底又如何能襯托出黑字?人與人亦同,因為我發現我不是你,你我之間存在差異,於是我更了解我自己。最後我們會發現,創意的泉源,就來自於「做自己」!
「處理意義」的構面涵蓋甚廣。在此,趙教授提出了許多問題,刺激我們思考:不同的傳播情境,何以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不同的傳播層次,小至個人微觀行為,大到社會鉅觀面向,其中的意義脈絡又有何不同?意義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如何轉化?藝術創作者與文化消費者的觀點,又存在著什麼樣的差異?藉由上述問題的思考,也許能幫助我們在這混沌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概念──說故事
文化創意產業其實就是一種「說故事的產業」,重點在於怎麼說?說什麼?以及對誰說?人們本來就喜歡說故事和聽故事,許多觀念與價值觀,往往在我們聽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我們給接受了,如同中國的二十四孝,或是西方世界的伊索寓言,可見說故事擁有魔幻般的巨大力量。如何將一則文案、一篇廣告、一部電影說得動聽,說得撼動人心,考驗著我們說故事的創造能力。
在現今的社會中,資訊的傳遞是一種「copy & paste」的過程,而我們的角色,就是在此過程中,創造差異的呈現。真正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故事,必須要源於自身的「feel & love」。每一家速食店都賣漢堡,女王漢堡說了什麼樣的故事?三元喜事的豬腳和別家的豬腳又有什麼不同?「天圓地方」的國宴餐具又傳達了什麼樣的理念?每一個商品背後都有一則故事,每一則故事都提供你購買它的理由。「點石成金」,不外如是。
在趙教授深入淺出且幽默風趣的演講之下,不僅讓大家對於文化創意產業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同時也讓我們得以反思,在邁向「意義經濟」的後現代社會裡,我們的定位與價值,在於處理意義及管理意義,進而培養自我的核心能力,以順應全球的發展趨勢,才不會淹沒於時代的洪流之中。趙教授的演講,帶來了全新的視野與敏銳的洞察。 |